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左丞

尚书左丞

官名。东汉始置,为尚书台佐贰官,居尚书右丞上,秩四百石。总领尚书台庶务,主管吏民章奏及台内小吏。魏、晋、南朝为尚书省佐官,位次尚书,与右丞共掌尚书都省庶务,率诸都令史监督稽核诸尚书曹、郎曹政务,督录近道文书章奏; 监察纠弹尚书令、仆射、尚书等文武百官,号称“监司”; 分管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授官吏等文书奏事,职权甚重。八座以下,侧目惮之。魏、晋、宋六品,梁九班,陈四品、六百石。北魏略同,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上。北齐从四品上,凡三师以下百官皆得弹劾,监察本省诸官,监督吏部、考工、主爵、殿中、仪曹、三公、祠部、主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户诸郎曹政务。隋、唐通判都省事,监察省内,领内司郎中、员外郎,监督稽核吏、户、礼三部十二司。高宗龙朔二年 (662) 曾改名左肃机,咸亨元年(670) 复旧。隋从四品,唐初升从三品上,武则天永昌元年 (689) 升从三品上,如意元年 (692) 复改正四品上。又,隋行台尚书省亦置,视从四品。唐朝罢尚书令,玄宗开元 (713—741) 以后仆射、尚书亦渐成名誉职务,尚书省政务实由左、右丞主持,实权反在仆射之上。诏敕经门下省审查后,须经左、右丞复审,有权封驳,或有加“同平章事”衔成为宰相,入政事堂议政者。五代因之。后梁开平二年 (908) 改左司侍郎,后唐同光元年 (923) 复旧,长兴元年(930)改正四品。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不预省务,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升为正二品,位列执政,为宰相副贰,居六部尚书上,参议大政,与左、右仆射合治省事。南宋省。辽朝为南面朝官。金、元亦为执政,佐宰相治省事,正中二品。时行台尚书省、行尚书省亦置。元号左辖,位居右丞下。后尚书省并入中书省,遂废。参见“尚书台”、“尚书省”。


官名,东汉置,为尚书台副长官,俸四百石,掌吏民章报及驺伯史,总典台中纲纪,无所不统。见《后汉书·百官志》及蔡质《汉仪》。《后汉书·韩棱传》:“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诌,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棱举奏龙,论为城旦。”其后,魏晋南北朝皆沿置。《晋书·职官志》:“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急假。右丞掌台内库藏庐舍,凡诸器用之物,及廪掖人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隋唐权势更大。《新唐书·百官一·尚书省》:“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其后,宋、金、元也置,佐宰相治省事。

猜你喜欢

  • 承节郎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官名,改三班奉职置,为从九品武阶官,属小使臣。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三班奉职为承节郎,秩从九品。

  • 膳工

    吏员名。宋置,属殿中省尚食局,员额二百人,掌烹制膳食之事。

  • 五营校尉

    魏晋南北朝沿置东汉的北军五校尉, 合称五营校尉。《晋书·职官志》:“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是为五校、并汉官池。魏晋逮于江左,狱领营兵,并置司马、功曹、主簿。”北魏与北齐亦有五营校尉之设,

  • 掌案

    杂任职名。唐置,属中书省,员额二十人。

  • 州都

    魏、晋、南朝州“大中正”的别称,一说为州都大中正的省称。亦称“都士”。北魏为州牧的属官。负责评定士族内部品第,职似“中正”。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依品第选任官吏,故其任颇重。北齐为州刺史属官,视八品,

  • 向义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三班。拟宁远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宁远将军等号。

  •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以后称省,然常台、省互称。当时拟诏出令纳奏封驳之权转归中书、门下(散骑、集书)等省,尚书省虽仍设于宫禁中,实已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外朝最高行政机构,地位颇重,规模庞大,人员众

  • 兵马司副指挥

    官名。明清京师五城兵马司之副长官。佐指挥掌司事。明朝于南、北两京之五城兵马司各设一人,秩正七品,隶于指挥。清朝沿设,品秩与明同,并分掌一坊之事。乾隆三十一年 (1766) 东、西、南、北四城移驻城外,

  • 佐领下缺

    清朝官缺之一种,属八旗官缺。即各佐领内额设之职官,由本佐领下应用人员内拣选任命。

  • 典令

    官名。战国楚置。掌王命政令。《战国策·韩策二》: “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鲍彪注: “皆楚官。”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战国策·韩策二》:“史疾谓楚王曰:‘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