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谕使
官名。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始于京城设,以执政充任。后诸路亦置,皆以朝臣充任。掌宣扬朝廷意旨,安慰存问,按察官吏,采访民间利病。或不加使名,只称抚谕官。其官署称抚谕使司或抚谕司。
官名。宋设此官,起初只掌安抚慰问,采民利病,后来兼管按察官吏,伸民冤抑等。《宋史职官七·抚谕使》:“抚谕使,掌慰安存问,采民之利病,条奏而罢行之,亦不常置……其后,李正民以中书舍人为江、浙、湖南抚谕使,且令按察官吏,伸民冤抑……或不以使名,则称抚谕官,所至以某州抚谕司为名,具宣恩言,俾民知德意。”
官名。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始于京城设,以执政充任。后诸路亦置,皆以朝臣充任。掌宣扬朝廷意旨,安慰存问,按察官吏,采访民间利病。或不加使名,只称抚谕官。其官署称抚谕使司或抚谕司。
官名。宋设此官,起初只掌安抚慰问,采民利病,后来兼管按察官吏,伸民冤抑等。《宋史职官七·抚谕使》:“抚谕使,掌慰安存问,采民之利病,条奏而罢行之,亦不常置……其后,李正民以中书舍人为江、浙、湖南抚谕使,且令按察官吏,伸民冤抑……或不以使名,则称抚谕官,所至以某州抚谕司为名,具宣恩言,俾民知德意。”
清朝科举制度。即对新科进士再进行的一次殿廷考试,专为选庶吉士而设。始于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五年,经内阁会议后,成为定制。殿试后,集诸进士于保和殿再行考试,用论、诏、奏议、诗四题。由皇帝特派大臣
官制用语。辟召,即征聘。汉朝公府州郡的长官可以自行征聘任用官吏。《文献通考·选举·辟举》:“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为度支八案之一。掌汴河广济蔡河漕运、桥梁、折斛、三税。
清末地方驻防军,亦称巡防队。光绪三十三年 (公元1907年) 因为防军、练军及其他绿营、团练等杂项队伍章制不一,经过挑选,汰弱留强,凡年在二十以上三十五以下,身体强健者,一律按新军编制改为巡防营。每省
官名。北齐太府寺大局长官, 属诸冶西道署。
县的等级之一。见“一等县”。
罕见的能干之臣。《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南京临时政府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按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一月二日《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设立临时中央审判所之权。”司法部拟就《职官令草案》中作“临时中央
官名。北魏孝文帝太和 (477—499) 中置,属廷尉。专主刑狱。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从四品中。因负责直接审理刑狱案件,颇受孝文帝重视,由其亲选。亦简称“司直”。后罢。至孝庄帝时复置司直,仅名
称霸的王。《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史记·赵世家》:“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