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春秋战国置。① 下级军吏。《墨子·迎敌祠》: “校自门左、先以挥,木石继之。”孙诒让注: “校,盖军部曲吏。”②掌驾车马。同“校人”。《荀子·哀公》: “三日而校来谒,曰: ‘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西服八厩’。”③官员通称。《广雅·释宫》:“校,官也。”④教育机构之一。周朝为乡学,汉朝为侯国之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郑人游于乡校。”《正韵》: “校,乡学为校。”《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乡学为校。”


1、编制单位名。西汉将作大匠所属工徒分为五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成帝阳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后汉书·百官四·将作大匠》:“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左工徒。丞一人。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右工徒。丞一人。”军队编制单位名。《汉书·韩信传》“诸校效首虏休,皆贺。”注:“师古曰:诸校,诸部也,犹今言诸营也。”东汉禁卫军北军五营,称五校,校的长官称尉,如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五校即五营:“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监五营。”见《后汉书·百官四》。

2、官爵名。《墨子·迎敌祠》:“校自门左,先以挥,木石继之。”注:“校,盖部曲吏,《管子·度地篇》有部校长官,《商子·境内篇》云军爵自一级以下至小夫命曰校。”

3、学校名。汉制。郡国设置的学校称“”,乡置的学校称“校。”见《汉书·平帝纪》。周朝称乡学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注:“乡学为校。”

猜你喜欢

  • 礼部仪部郎中

    官名。见“礼部仪部”条。

  • 巴牙喇甲喇额真

    满语官名。武职。位在“巴牙喇纛额真”之下。后金天聪八年(1634)改称“巴牙喇甲喇章京”。清顺治十七年(1660)定“巴牙喇甲喇章京” 汉译名为“护军参领”。

  • 承奉班都知

    官名。金置,属閤门司。秩正七品,掌总率本班承奉之事。

  • 赤龙

    官名,即夏官,宓羲的官分为春夏秋冬中五官,分掌四时及国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为宓羲龙师名官。”注:“应劭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

  • 纲佐

    南朝对州“别驾”的别称。

  • 通政院使

    官名。元朝置。秩从二品。通政院长官。大都置四员,上都置一员。下设同知,正三品,大都二员,上都一员;副使,从三品,大都二员,上都一员;佥院,正四品,上都、大都各置一员。官名。元置,为通政院的长官,见“通

  • 内行羽真

    官名。北魏置,为皇帝左右的亲信官员。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七《奚智墓志》:“(智为)内行羽真,散骑常侍、镇西将军、云中镇大将内亦干之孙。”参见“羽真”。

  • 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

    官名。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置,以选人或京朝官充任,掌三省、枢密院文书收储之事。

  • 宣徽北院

    官署名。唐朝后期宣徽院分南、北两院,各设厅事,各置使一人,以宦官充任。五代迄宋,改用士人。宋朝用以安置罢政之勋旧大臣,与南院通掌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名籍,郊祀、朝会、宴享供帐之仪,应内外进奉,悉检视

  • 正选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月选官员班秩之一。凡内外官缺出,以正班之员选补。单、双月选官缺,分别以进士、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荫生、散馆庶吉士、满教习、教习及捐输、应升、俸满即升、卓异、俸深、议叙、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