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监国

监国

古代皇帝外出,或诸侯国的国君外出,由太子留守,处理国政,叫做监国。《左传·闵公二年》:“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之。”三国吴也用亲信大臣监国。以后也有以诸王监国的,如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明朝弘光帝朱由崧未正式即位前皆称监国。清代末年溥仪即位时年幼,由其父醇王载沣摄政,也称监国。


君主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行处理国政,称为“监国”。《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主因故不能亲政或缺位时,由诸王代行职务,亦称监国,如明崇祯帝死,福王由崧在南京监国,然后即帝位。皇帝尚在而拟禅位于太子,太子往往先称监国,然后正式即位。

猜你喜欢

  • 缮用司

    官署名。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改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置,次年复改为府。见“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

  • 州军府督护

    官名。西晋末叶州军府始有督护之名,系临时派遣上佐、参军等督护诸军以事征伐。东晋时诸州多有此职。荆州督护见《晋书·海西公纪》,江州督护见《晋书·哀帝纪》,梁州督护见《晋书·张光传》;交州除置督护外,因其

  • 司宰寺正卿

    官名。见“司宰寺”。

  • 课第曹御史

    官名。三国魏置,为分曹侍御史之一,掌考课。晋沿置,为分曹御史之一。

  • 二十四军马牧

    官署合称。隋朝陇右牧所属军马署,每牧置仪同及尉、大都督、帅都督等员。

  • 诸般勾当差使

    官名。宋代置于转运使司,备差遣各种事务。

  • 本意为制度、法式、命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为皇帝命令文告之一种,又称制书。汉朝因之。内容有一定格式,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宋明以后成为一种公文程式,即以上达下公文之一。明朝由殿阁学士

  • 内舍

    宋朝学校名。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太学内舍招生二百人,支给食钱。神宗熙宁四年 (1071),太学行三舍法,为三舍第二等,名额如旧。元丰二年(1079),增为三百人。哲宗元符二年 (1099)

  • 宥恤司郎中

    官名。清末法部宥恤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总理本司事务。

  • 九关通事使

    官名。明初殿庭仪礼司官。洪武九年(1376)始置。一人,正八品。掌赞导礼仪之事。三十年,改殿庭仪礼司为鸿胪寺,遂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