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进奏院

进奏院

官署名。唐朝藩镇皆置邸于京师,以大将领之,称为上都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改为上都进奏院,简称留邸、进奏务。以进奏官主其事,掌传送文书。五代时,州郡不隶藩镇者,自于京师置邸。宋初沿旧制,诸州镇署人为进奏官驻京师。太宗即位,尽罢藩镇领支郡,诸州各置邸京师。时外州将吏不愿久住京师,多私募京师人或以亲信代理,事多泄漏。太平兴国七年 (982),置都进奏院,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二人为监官,掌受诏敕及诸司符牒颁下诸州军,接收各地奏案牍状牒,以奏御分送诸司。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隶给事中。


官署名。周代方伯朝天子,有汤沐之邑。见《礼记·王制》。汉代郡国在京城有朝宿之舍,叫邸。唐代藩镇在京城置邸,叫上都留后,以大将军主之,可入见皇帝,陈述事件;代宗大历十二年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置进奏官,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传;后由朝官监领。宋初沿唐制,各州镇皆在京城置进奏院,自己任命进奏官;末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始简充进奏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监之,掌受诏敕及诸司符牒,颁于诸路,并受全国章奏案牍状牒,以奏御及分授诸司。《宋史·职官一·进奏院》:“隶给事中,掌受诏敕及三省、枢密院宣劄,六曹、寺监百司符牒,颁于诸路。凡章奏至,则具事目上门下省。若案牍及申禀文书,则分纳诸官司。”参看唐柳宗元《柳先生集·邠宁进奏院记》、《文献通考·职官十四·六院四辖》、《历代职官简释·进奏院》。

猜你喜欢

  • 科试

    明清学校制度之一。每届乡试之前,由各省学政巡迴所属举行考试。凡欲参加乡试之生员,先要通过此种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准应本省之乡试。明清时对生员考试的方式之一。即“科考”,见该条。

  • 管河府州县官

    明制以沿河府、州、县官兼管河务。据《明会典》记载,有管河知州、管河知县、管河同知、管河通判、管河县丞、管河主薄、管河吏目、管河典史等名目,由管河道管辖。

  • 大常衮

    官名。辽置,为遥辇九帐大常衮司的长官。见“遥辇九帐大常衮司”。

  • 内客省使

    官名。宋初置,属横班诸司使,为武臣、内侍迁转之阶。太祖乾德二年(964),定为视三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及内侍官名,改为通侍大夫。班官名。宋置,无职掌,为内侍与武臣高级阶官。政和二年(公

  • 司礼监

    官署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置,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二十八年改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设长

  • 视事

    ① 就职治事,办理公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② 官名。又作“胝事”。战国魏等国置。主管某一职事的官长。《滨虹草堂藏古玺印》著录魏国官印:“右库眡(视)事”。

  • 副本

    文书名。清朝题本之抄录本。清制,京内外衙门缮具题本进呈,需另缮录一份存内阁备查。题本奉旨后用朱笔批写,抄录本则依红本以墨笔批录。初贮皇史宬,乾嘉以后另设副本库于太和门东。

  • 先登校尉

    官名。东汉末孙策置。韩当自别部司马迁此,授兵二千、骑五十匹,随从征伐。官名,东汉末年孙坚置,掌领兵征战。位低于将军高于司马、都尉。《三国志·吴书·韩当传》:“韩当……为别部司马。及孙策东渡,从讨三郡,

  • 城门吏

    官名。清朝八旗步军营所属掌管京师城门之职官。康熙十三年 (1674) 设。初名“城门校”,后改称“城门吏”。正七品,掌司门禁,稽察出入之事。额设满洲十八人,守内九门,每门二人; 汉军七人,守外七门,每

  • 典服副

    官名。明初于各王府典服所置,一人,正六品,佐典服正掌王府冠服之事。后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