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图

都图

乡村基层组织与粮区划分单位。宋代有都保,为乡与保之间的组织,而未见有“图”之名。都图成为地方基层组织始于元代。元时所修《新昌县志》卷一记该县当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改宋时的厢为隅,乡为都,里为图,并不冠地名,而以数字为其次第。《萧山县志》亦说:“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嘉定县志》并叙述了改乡里为都图的原因:“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是矣。”惟元代究竟于何时改用此制,元史上无此项记载,故不得而知。可能只是行施于一些地方,并非普遍的制度。至明代,江南等地乡里之制日少而都图之制日多。据《平阳县志》记载,该县在明时共有一隅二镇五十五都。隅指县城,镇指市镇,都指乡村。此三者系同级组织,其下层组织均称图,全县共为二百五十二图,图下又分甲,每甲辖地三百亩;《象山县志》则载该县在明代的县以下组织为乡、都、图三级;《义乌县志》则为乡、都、图、甲四级,《鄞县县志》则为乡、都、图、里、甲五级。明代有所谓鱼鳞册,实为一土地登记图籍,系以田为经,以户为纬,田各归其本区,而以都图或里甲为单位,故明代的都图亦为一粮区划分单位。清初地方基层组织,各地颇不一致,一些地方仍有都、图之名。据《南通县志》所载,县下为乡,乡下为都,都下为里;《宝山县志》所载则县下为乡,乡下为都,都下为图。中叶以后,无锡知县裴大中以当时无锡县田赋疲欠之风甚炽,于是仿效明代“里甲”的遗意,创立以图为一县征解的单位,设图董或图正,图下再分为若干庄(或甲),庄设庄首(有些地方则图与庄之间尚有乡之一级,而称乡董),均依次以大户轮流派充值年,催收全国钱粮,负责总缴县署。参见“里甲”。

猜你喜欢

  • 门下干

    汉置,为郡县小吏,掌文书传达,也简称门干。详“门干”条。《后汉书·百官五·州郡》:“閤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

  • 礼部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春官府礼部次官,佐礼部中大夫掌礼仪的制订与执行,下设礼部中士、礼部旅下士。正三命。武帝保定四年 (564) 五月丁亥,改礼部为司宗,遂改称“司宗上士”。

  • 撤任

    清制,督抚有权撤销所辖官员的职务,称为撤任。

  • 漕曹掾

    官名,汉置,掌漕运事,为漕曹长官。汉朝郡国所产之谷,有的存于本郡国,有的运往京城,有的调往他处。其运多由水路,由漕曹官员掌管其事。《后汉书·百官五·州》注引《汉官》曰:“监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此之“

  • 骑常侍

    官名,即骑郎之常侍天子者,也称常侍骑。汉置,属郎中令(光禄勋)。《汉书·李广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注:“师古曰:官为郎,常骑以侍天子,故曰骑常侍。”

  • 地方法院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置,设于各县市区域或合数县或数市的区域。为三级法院中的第三级,与最高法院、高等法院相对称。设院长一人,由推事兼任。推事在六人以上的,得分设民事庭与刑事庭,管辖民事、刑事第一审诉讼案件

  • 皂隶

    春秋时晋国的小吏。《国语·晋语四》:“皂隶食职。”

  • 排连

    宋朝军职升迁制度。节级内部依次升迁,或由长行 (军士) 升充承局、押官,称排连。宋代军职升迁制度。凡节级内部依次升迁, 或由军士升为承局、押官,称为排连。

  • 吕则

    西夏语官名。西夏置,职掌不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元丰八年十月”条下记“夏国使吕则嵬名怀普等见于延和殿,以其母梁氏之丧来告也。”吕则为嵬名怀普等的官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闰五

  • 局生

    ①北宋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改司天监为太史局,监生改称局生。学生经铨试历算合格,便收为局生。②宋朝太医局亦置。医生经补试合格,即收为局生。掌分科专管医治三衙诸军班直病患。经锁试,得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