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置。治今辽宁沈阳市东南。属辽东郡。东汉末废。
?—1227金北京路义州(今辽宁义县)人。因排行第七,人称“七哥”,《金史》作“李七斤”。元太祖十年(1215),与兄庭植等降蒙古,任义州元帅。十三年,从木华黎攻占平阳(今山西临汾),受命权河东南路帅
诗体名。又称今体诗。唐时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唐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得名。比古体诗形式更整齐,节奏更和谐。
后(後)书名。三国吴薛莹撰。一百卷。记东汉一代史事。纪传体。久佚。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姚之骃《后汉书补逸》、黄奭《知足斋丛书》中各有辑本一卷。
即“刘劭①”。
684—762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冯盎曾孙。因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而改姓。圣历元年(698),入宫为武则天宦官,与武三思相交,又倾心附结临淄王李隆基(玄宗)。开元初,从玄宗杀太平公主,为右监
明山西安邑(今运城)人,字子选,号后山。嘉靖进士。授行人,选兵科给事中。历官湖广副使、南京都御史。万历二十六年(1598),官至工部尚书,开新河以分黄、淮洪水,解凤阳水灾之危。后因反对郑贵妃建奉御所于
1839—1890清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字劼刚。曾国藩长子。初以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任驻英、法公使,补太常寺、大理寺少卿。六年任使俄大臣,赴俄交涉修改崇厚擅订的《
书名。撰者不详。《汉书·艺文志》著录六篇,列于儒家,并云作于“(周)惠(王)、襄(王)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颜师古注曰:“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此书当别为一书,非
即“吴越忠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