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殷墟西区墓葬群

殷墟西区墓葬群

商代墓群。位于殷墟西部白家坟、梅园庄、北辛庄、孝民屯之间,东距小屯1500米。1969—1977年,在面积近30万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商墓一千零三座(发掘九百三十九座)。墓葬有规律分片,可分为八个互不相混的墓区。墓一般长2—2.4米、宽0.8—1.2米,长3.4米以上的有五座。墓坑内填土均经夯打,少数壁上留有臿、铲痕迹。有的墓南北壁留有成对脚窝。墓内有的有壁龛、生土二层台或腰坑。有葬具墓七百十座,有木棺、木椁墓四十七座。棺椁已朽,棺上一般涂红、黄色漆,少数有彩绘。有棺椁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上铺有芦席或盖彩绘画幔。少数无棺木痕的墓,只以席子作葬具。葬式多仰身,其次俯身或屈肢葬。在十八座墓中发现殉人,多在二层台上,少数置腰坑中。共发现殉人三十八个,还有狗、马、猪、牛、羊、鱼等动物。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有随葬品的墓八百座中以九十三号墓为最多,达三百零五件。八个墓区的墓向、葬式、陶器组合都有所不同,保持其特定的生活习惯和埋葬习俗,应为八个“”的墓地。墓地中有一百六十六座墓出青铜(或铅)兵器,墓主皆男性,为家族中服兵役男子。有十座墓出农具,六十六座墓出手工工具,墓主当为劳动者。少数大型墓随葬品较多并有殉人,是家族中上层分子,没有或极少随葬品的墓则为平民。殷墟西区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商代“”的组织和贫富分化提供了资料。

猜你喜欢

  • 内府佐领

    又名内务府三旗佐领、上三旗包衣佐领。清代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佐领之统称。共有包衣佐领三十六个,其中三旗包衣满洲佐领各五个(由包衣满人、蒙古人编立)、旗鼓佐领各六个(由包衣汉人编立),正黄旗包衣朝鲜

  • 冢人

    官名。(1)掌墓地兆域的官吏。春秋战国置。《仪礼·士丧礼》:“筮宅,冢人营之。”郑玄注:“冢人,有司掌墓地兆域者,营犹度也。”(2)《周礼》中掌王陵墓地兆域的官员。《周礼·春官》:“冢人,下大夫二人,

  • 张三八

    元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至元十五年(1278),合章、季文龙等举兵反元,众二万,杀庆元县达鲁花赤也速台儿。得衢州、遂昌诸地响应。与元兵战,不胜,被俘。

  • 车令

    ①(?—前104)西汉人。武帝时为期门郎。太初元年(前104),奉诏持千金及金马至大宛贰师城(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求善马,因宛王不肯予,乃椎破金马而还。旋为匈奴郁成王攻杀。武帝遂以李广利为

  • 寒泉子

    战国时秦国大臣。时苏秦在山东六国发起合纵,抵抗强秦。秦惠王欲使武安子起出使六国,以破坏之。他进谏阻止,认为攻城堕邑,可以任用武安子起,出使诸侯,当任客卿张仪。秦王从之。见《战国策·秦策一》。

  • 茶地

    种植茶树之土地。清代将其列为民田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两湖、云南、贵州。茶农向政府交纳钱粮。

  • 勋卫

    ①军府名。左、右卫及太子左、右卫率府所领三卫之一,皆为内府,可宿卫内庑。隋代设左勋卫开府,大业三年(607)改名勋侍。唐代有左右卫勋卫一府、勋卫二府和率府勋卫府。宋崇宁四年(1105)置为三卫之一,掌

  • 李大亮

    586—645唐京兆泾阳(今属陕西)人。有文武才干。隋末,为庞玉行军兵曹,为李密所俘,获免。后归唐,击王世充、辅公祏有功,拜越州都督。贞观中,历交州、凉州都督,使者令献名鹰,上表切谏,太宗报书褒奖之。

  • 常州学派

    亦称公羊学派。清庄存与、刘逢禄所创。因二人均常州人,故名。治经宗《春秋公羊传》,注重研求“微言大义”。代表作有庄存与之《春秋正辞》、刘逢禄之《公羊何氏释例》等。嘉庆、道光间,龚自珍、魏源皆曾从刘问学,

  • 利刃之喻

    南朝齐梁之际范缜对形神关系的比喻。《神灭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认为人之精神离不开其形体,犹刃之锋利离不开刀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