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夏殷春秋

    书名。见《史通·六家》。久佚。

  • 葫芦墩

    地名。即今台湾台中县驻地丰原市。清光绪十三年(1887)改设台湾县于今台中市,为巡检司驻地。

  • 梅口镇

    地名。在今广东梅县北松口。五代梁龙德二年(922),南汉主刘岩用术者言至梅口镇避灾,闽将王延美将兵来袭,为岩所知逃免。

  • 杨达

    551—612隋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士达。文帝族子。聪慧笃学。仕北周,官至仪同、内史下大夫。入隋,为给事黄门侍郎。从攻吐谷浑,军还,兼吏部侍郎,转内史侍郎,出为鄯、郑、赵三州刺史,政绩卓著。灭陈

  • 秦輶日记

    书名。清潘祖荫撰。一卷。咸丰八年(1858)六月潘氏被派为陕甘乡试正考官,十月回京。此编即此次奉差日记。逐日记行程并乡闱琐事,叙述颇简,间及沿途山水名胜。与副考官翁同龢同时日记互可参证,惟日期间有差别

  • 道德经

    书名。即《老子》,一名《老子五千文》。据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及《韩非子·解老》,《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春秋末老聃著。或谓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或谓成书于秦汉间

  • 顾绣

    指明末上海顾氏一家的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始于顾汇海妾缪氏,以汇海侄寿潜妻韩希孟的作品最著名。因顾氏住上海露香园,又称露香园绣和韩媛绣。顾绣的擘丝细过毛发,针如毫,配色精妙,独出心裁,刺绣山水、人物

  • 原人论

    佛教书名。全名《华严原人论》。唐宗密著。一卷,共分四节。第一节《斥迷执》,指责儒、道思想“迷执”,并对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以及社会上贫富贵贱的根源作了宗教论证。第二节《斥偏浅》和第三节《直显真源》,提出

  • 集古录

    书名。即《集古录跋尾》。北宋欧阳修撰。十卷。收有历代铜器铭文、碑刻跋尾四百余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研究金石文字的书籍。

  • 馆觉

    古地名。藏语音译,当今西藏自治区东部之贡觉县。明洪武年间,馆觉头目刺兀监藏率先入贡,受封为朵甘卫都指挥使。永乐五年(1407)封其子二人俱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又封馆觉灌顶国师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