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集贤殿书院侍讲学士

集贤殿书院侍讲学士

官名。唐代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五品以上为之,以质史籍疑义。

猜你喜欢

  • 梵文Karma的意译。佛教名词。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指身(行为)、口(言语)、意(思维)三方面的活动,称“三业”。身、口二业均由意成,故意业为根本。“三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

  • 潘州

    唐贞观八年(634)改南宕州置。治茂名县(今高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茂名市及电白、高州、吴川等市、县地。天宝、至德时曾改为南潘郡。北宋开宝五年(972)省入高州。

  • 律吕

    ①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个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度来确定不同音高。②泛指音律、声律、乐律。③十二律的别称,即六律、六吕,合称律吕。是词最早见《国语·周语》伶州鸠论律:“律吕不易

  • 曹髦

    即“高贵乡公”。

  • 中庸

    ①儒家术语。中,不偏不倚,中正之意;庸,平常,常道之意。孔子首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此作为人们言行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旨在利用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防止事物发展到极端而向反面

  • 牺人

    官名。西周置。掌供酒醴以祭祀。《国语·周语上》:“牺人荐醴。”韦昭注:“牺人司樽,掌共酒醴。”

  • ①西周封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北古城。一说在今息县西南。《左传》僖公五年(前655):楚��穀於菟灭弦,“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昭公十三年(

  • 甲申记变实录

    书名。明钱邦芑辑录。一卷。起自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止于四月十二日,记有崇祯自缢、明降官向李自成朝贺、农民军举行科举考试及对素有贪名而又富实之明官夹打追赃等事。并记有农民军首领之间关系,士

  • 敦宗院

    官署名。宋代宗正司所属机构。崇宁元年(1102),南外宗正司、西外宗正司各置,供宗室疏属居住,并置学立师加以训导,设大小学教授掌教学之事。南宋沿置,设教授及监门官。

  • 士庶子

    周代卿大夫子弟。士指嫡子,庶子指众子。常选备侍从,宿卫王宫。《周礼·天官·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