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西夏碑刻。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大云寺内。碑高2.5米,宽0.9米。碑文两面,阳刻西夏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8行,行65字;阴刻汉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6行,行70字。碑文记述崇宗李乾顺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附会以上天“感应”故事。两面碑额各有一对线刻伎乐菩萨,上端云头宝盖。碑面四周线刻卷草纹饰。碑石原被封闭于寺内碑亭。清嘉庆九年(1804)被武威学者张澍发现。今存甘肃武威县文化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碑刻。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大云寺内。碑高2.5米,宽0.9米。碑文两面,阳刻西夏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8行,行65字;阴刻汉文,碑额篆书,正文楷书26行,行70字。碑文记述崇宗李乾顺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附会以上天“感应”故事。两面碑额各有一对线刻伎乐菩萨,上端云头宝盖。碑面四周线刻卷草纹饰。碑石原被封闭于寺内碑亭。清嘉庆九年(1804)被武威学者张澍发现。今存甘肃武威县文化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清朝通典”(2112页)。
宋代云南大理国开国大臣。白族。其先世在唐开元(713—741)时与段氏等12姓同被南诏王迁居于10睑(即10州,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五代后晋(936—946)初,任善巨郡(今云南永胜)守,素与※
546—590北周、隋朝大臣。字定东。昌黎徒何(即徒河,今辽宁锦州市)人。原鲜卑慕容氏。后改姓豆卢。魏柔玄镇大将豆卢苌孙,司会中大夫豆卢永恩子,楚国公豆卢宁嗣子。少受业国子学。略涉文艺。西魏大统十二年
即“解忧”(2373页)。
清代蒙古地区佛教寺庙的僧职名。达喇嘛的辅佐亦称副达喇嘛。凡达喇嘛德重年高,不胜烦剧,诸弟子又不允其退职时,通常设此副职以协助之。掌管寺庙教务、财政等事。配有随从格隆2人、班第4人,任职期间月银9两5钱
?—460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君,444—460年在位。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卢水胡人。北凉创建者※沮渠蒙逊之子。兄沮渠牧犍在位时为乐都太守。永和七年(439),北凉为北魏所破,乐都(治今青海乐都县)遭
即“乌古涅剌部”(345页)。
门巴族宗桃风俗。一作“康瑞腔录”。门巴语音译,“康端”意为“同一祖宗的骨头”;“独宾”意为“怀”,“腔录”意为“黑”。门巴族对低贱骨头人的泛称。当地民间总称其“庶汞”即鬼人繁衍起来的后代,分指屯、沙些
见“中俄改订条约”(300页)。
?—1295元朝将领。一作昂吉。本西夏甘州(今甘肃张掖)人,姓野蒲氏。随父野蒲甘卜降蒙古。父死,袭领其父军从征诸国有功。至元六年(1269)授本军千户,佩金符,从征淮南,率河西军加固信阳(今河南信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