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华夏

华夏

中国汉民族先民的称谓,也是中国的国家和地名的称谓。最早,“华”和“”分用,“华”含“荣”意,《说文》:“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又含“华山”地名之意,章太炎说:“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又含以“花”为图腾的族称,林惠祥说:“‘华’为图腾名称,意即‘花族’”。“”含人类之意,《说文》:“夏为中国之人”。又含“”之意,《尚书》孔颖达正义说:“夏者训大也,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华夏”连用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十三经注疏》)系指中国地名。后来“华夏”、“诸夏”、“华”、“”等混用,虽然也用于地名,但更多已用于族名。相传远古传说时代的黄帝族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结成了部落联盟,由黄河流域向南方发展,与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到了夏、商、周时期,夏人、商人和周人与戎、狄、蛮、夷如北方的鬼方、猃狁,南方的三苗、楚荆,江淮一带的庸、卢、彭、濮、巴、蜀、微等许多族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通过杂居、通婚、联盟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华夏族形成的时间有多种见解,分别有原始社会、商代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或战国时期等说。华夏族又经过发展,融合了更多的民族后,于汉代演变成为汉族。

猜你喜欢

  • 祭山仪

    契丹族祭祀仪式。为该族之大礼。相传于开国前遥辇氏胡剌可汗时制定。契丹“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喇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

  • 永贵

    ?—1783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拜都氏。古北口提督布兰泰子。雍正十三年(1735),由笔帖式授户部主事。历云南、浙江布政使。乾隆十四年(1749),署浙江巡抚。十五年,纠盐政之弊,条陈八事。十六

  • 湖广通志

    书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巡抚徐相国等五人受命主纂,布政使司参议宫梦仁、姚淳焘等协修,参加者达60余人。80卷,附图考1卷。成书于二十三年(1684)。体例遵十一年(1672)颁布之《河南通

  • 张家口至内蒙古驿道

    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之一。康熙三十二年(1693),命吏部侍郎布彦图、侍学士额赫礼负责建立。张家口俗称东口,驿站自东口起,北入内蒙古境逐一设置,计:在察哈尔境内设察汉托罗盖、布尔哈苏台、哈留台、鄂罗依琥

  • 野咥

    见“乙失钵”(4页)。

  • 系辽籍女直

    见“熟女真”(2525页)。

  • 牵屯山

    古地名。约位于今甘肃省东部,具体地点不详。为陇西鲜卑乞伏氏居地之一。西秦创建者乞伏国仁五世祖(《晋书》原作四世祖)乞伏结权立,自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徙居其地。约东晋初,其孙乞伏述延继位,

  • 独石口

    关隘名。在今河北省赤城县北部。诸山环峙,仅有狭路可通。明于口南筑独石口城,历为开平卫、上北路治所。清雍正十二年(1734),以口外地亩开垦加广,生聚日繁,置独石口理事同知厅,管理官地及察哈尔正蓝、镶白

  • 派巴颜

    参见“巴颜”(407页)。

  • 浑河部

    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因居浑河沿岸,故名。浑河源出长岭子纳鲁窝集,是纳鲁河西流入英额边门,会噶桑阿河为浑河。此即位于今辽宁省浑河与苏子河会流处以西地区。在抚顺关以东,英额河流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资牧、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