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官制

吐蕃官制

在松赞干布以前,吐蕃已有官的名称和职务,藏语称“”,意似汉语“臣”。及其即位后,为适应吐蕃王朝的体制及统治的需要,对吐蕃官制作出统一规定。其官制分军政两种。军事官制有“四如”或“五如”(“”即“翼”)等,是军政合一的机构,故一人多身兼军政二职。即是军事长官“如本”(翼长),亦是相应的政务长官。详见“吐蕃兵制”条。政务官制分吐蕃王朝高级官吏和地方官吏两种。高级官吏中又分宰相及宰相僚属两大类。据长庆《唐蕃会盟碑》等史料载,高级官吏有大蕃宰相平章事及宰相、侍中宰相,而以国政蕃僧沙门宰相钵阐布地位最高。“宰相”藏语称“论茞”或“论茞波”。其僚属多称“”。其中亦分大相及副相两种,亦即大论及小论。管内务者称“曩论”,即内相,分内大相和内相。管外务者称“纰论”,即外相。各种相论内又分上、中、下(或为高、次、低)3种。普通朝廷命官称“”或“噶论”,亦有高低等级之分。具体有给事中(诏令承旨官)、悉南纰波(赞普侍从官)、刑部尚书(断事官)、岩奔(财政官或度支官)、资悉波折逋(大会计官)、戚本(司马官)、楚本(管理牦牛及军帐营幕之官)、昌本(法官)、侍寝官、宫廷卫官、勘舆官等。地方官谓之“域本”,管理地方事务。此外还有农官(兴本)、鱼官及商官(聪本)等等。各军事哨卡还设卡本,驿站设置顿官。其官又有尚论及论之别,“尚论”谓之“舅臣”,即与王室通婚之贵族官吏;一般官员称为“”。尚论在官阶及法律上均受优遇。为区别官员等级特设“章饰”(藏语称“益仓”),加以识别,有大瑟瑟(玉的一种)、小瑟瑟、宝珠、金、金饰银、大银、小银、大瑜石、小瑜石、颇罗弥、熟铜、黄铜、红铜、铁、木等10余种。“各以方圆三寸,缗上装之,安膊前以别贵贱”。章饰可以增减或撤消,均依功过定之。吐蕃“设官父死子代、绝嗣则近亲袭”。在河西吐蕃占领区,则设节度衙(又译作军部),置节度使掌握军政全权。下设都护、大都督、守备、安抚官、税官、水官、西本(田牧官)、秘书官、节儿(刺史)。其它田官、司法官等与吐蕃本部相同。该地官吏系统的特点是汉藏官吏并行,吐蕃借任命汉人为官以缓和汉藏间的矛盾,是以汉人治汉人政策的反映。同时还任命一些汉族僧官,如僧统、都法律等。无论吐蕃本部或是河西吐蕃占领区的官吏,特别是高级官吏,其任免权均掌握在赞普手中。凡建有殊功者,赞普则为之立碑刻写诏文,申明其后裔可承继为官,世代传袭。

猜你喜欢

  • 石窟寺

    见“真寂寺”(1819页)。

  • 宇文俭

    ?—578北周宗室、大臣。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又名侯幼突。周文帝※宇文泰之子。武成元年(559),封谯国公,邑万户。天和(566—572)中,拜大将,寻迁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三年(57

  • 武兴城

    古城名。①位于今辽宁大凌河上游建昌、凌源等县一带。东晋咸康二年(336),鲜卑段部首领段辽将李咏夜袭前燕慕容皝,被其将张萌击败擒拿于此。 ②三国蜀汉筑。即今陕西略阳县。北魏置武兴郡、武兴县、武兴镇,均

  • 昌本

    藏语音译。唐代吐蕃官名。直译为“正直之官”,即“法官”。据《德乌佛教史》载,其职能是负责“正直裁判”之事,同时还负责管理寺院阿阇黎(洛本)。

  • 沃沮

    ①古族名。来源于古※貊族。《后汉书》等有传。有东(亦称“南”)沃沮、北沃沮之分(一说东沃沮即沃沮,包括南、北沃沮)。旧据《辽史》多认为在今辽宁海城县一带;今一般据《后汉书》等称,其“在

  • 杜凤英

    1847—约1871清末云南大理农民起义军女将领。云南永昌(今保山县)金鸡村人。回族。大理农民革命政权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女、杨威大都督蔡廷栋之妻,故又称蔡杜氏。历任典军、元帅等职。曾参加和指挥过许多

  • 密山府

    地名。位于今黑龙江省东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治蜂密山子。辖域东西约700余里,南北约100至500里不等。东接虎林厅,西邻依兰府,南界俄罗斯东海边省,北连临江府。唐属渤海境。辽属东京道。元

  • 滨海女直

    即“东海女真”(515页)。

  • 银锭台吉

    1533—1575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领主。亦作银锭把都儿台吉、银定台吉等,一说为《蒙古源流》中的鄂克拉罕伊勒登诺延。孛儿只斤氏。※吉囊子,※吉能弟。领三鄂托克阿玛该。在榆林、孤山边外驻牧,与明朝互

  • 答兰版朱思

    元代地名。又译答阑巴勒主惕。意“七十沼泽”,地在克鲁伦河上游臣赫尔河附近。宋淳熙十六年(1189)铁木真(成吉思汗)即蒙古部汗位后,与札只剌等部间发生的※十三翼之战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