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氏族

吐蕃氏族

约在唐代吐蕃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间形成,初为父系,以所谓“父民六族”为最早。随着父系权力的加强与发展,氏族制的确立和巩固,逐渐形成强大的世袭性的家族及家族名称,子孙承袭,以家族名称冠于姓名之前,作为氏族贵族身份。一般奴隶或属民多无氏族姓氏,反映了阶级及等级的差别。氏族有大小之分,多与各自的政治及经济权力相关联。氏族贵族属吐蕃统治阶级,具有血缘性质,世代承袭,掌握吐蕃军政及经济大权。平民因功,可受到赞普的赐封,而具有氏族称号及贵族身份;亦可因罪而被贬废。氏族之姓氏又与所受封或占据的领地名称有密切关系,娘氏因受封于后藏娘曲河流域,琛氏因封地在琛地而得名。大贵族是赞普的主要屏辅,其氏族权力得到赞普的多方维护,赞普王室所赐封地诏书,明文准其加官进爵,世代相袭。许多氏族贵胄年代久远,因袭至今,如吐蕃远古“十二小邦”时的琛氏、努氏、没卢氏、娘氏、娘若氏、尼扬若氏、噶尔氏、年氏、尼雅氏,等等。经囊日松赞、松赞干布两代赞普,许多重要氏族有的通过军功,有的通过政途,已基本形成系统。赤松德赞之后,僧侣氏族贵族得以迅速发展,形成僧俗两种氏族系统,著名者如屯弥氏、支氏、拔氏、勃阑伽氏、悉诺氏、额氏、绮立氏、属卢氏、拉甫氏、许甫氏、桂氏、巴果氏、玛氏、恩兰氏、昆氏、臧氏、朗氏、那囊氏、蔡邦氏、拉隆氏、朗卓氏、沽氏、嘎氏、祥氏、韦氏、加查氏、俄氏、琼波氏、等等。在869年吐蕃奴隶起义之后,上述氏族许多趋于没落,乃至消灭,一些则流传后世,继续繁衍。同时又出现一些新家族,这些家族虽与过去氏族有关,但已是封建社会的新的贵族,如萨迦自称昆族后裔、德格土司自称噶尔氏族后裔等。

猜你喜欢

  • 盛熙明

    元朝后期学者、书法家。畏兀儿人。先世居曲先(今新疆库车),后徙豫章(今江西南昌)。精通本族语言文字,又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史称其“清修谨饬,笃学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国书”。曾备宿卫,后任奎章阁书史,预

  • 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的中央机构。世祖至元元年(1264),始置总制院。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今西藏)来朝见于宣政殿,故改名宣政院。以帝师总领其事。下设院使(秩从一品)、同知、副使、佥院、同佥

  • 回疆通志

    书名。又称《回疆事宜》。清嘉庆九年(1804)蒙古镶黄旗人和宁辑。全书12卷。主要记述哈密、吐鲁番、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所辖南八城事略以及维吾尔族诸王公事迹。附有土尔扈特、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略传。风俗等篇

  • 大藏经

    我国佛学典籍译著大丛书的总称。现称中华大藏经。简称藏经。有汉文、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本,主要为汉文、藏文本两种。汉文大藏经为经部、律部、论部三藏,公元6世纪前期南梁时始行编译,隋代以前称一切经,

  • 南蛮校尉

    晋及南朝所设治理“南蛮”之职官。始自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据《晋书》载:“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后设置地点有所变化。有晋一代该职多由荆州刺史兼领,也有由郡守兼领或另委人充任。准于立府,下

  • 李文明

    ?—1800清代云南拉祜族抗清首领。云南双江人。拉祜族。嘉庆四年(1799)九月,因不堪勐勐(或作猛猛,即双江)傣族土巡检罕朝鼎的残酷压迫剥削,聚众起义,迅速攻占勐勐,迫罕朝鼎逃奔缅宁城。双江佤族和澜

  • 俟斤

    ①中国古代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官号。始见于高车(敕勒)和柔然。《资治通鉴·梁纪四》胡三省注:“俟斤,柔然大臣之号”。参与军政事务,或奉命出使他国,多为部落首领担任。奚族五部首领亦以此为号。后为突厥、回纥

  • 阿兰

    ? —1645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先世为土默特大臣。崇德(1636—1643)初,率众归清,授牛录章京世职。三年(1638),从固山额真准塔巴图鲁征明,击破冯太监兵。六年(1641),与陀托惠攻松

  • 伊都额真

    即“伊都章京”(808页)。

  • 田子甲

    唐宋时邕州羁縻州服兵役的农奴。最早见于北宋王安石《论邕州事宜》:“其选择管内丁壮事艺精强之人,与免诸般科率工役,则谓之田子甲,又谓之马前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谓:田子甲“言耕其田而为之甲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