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嘎丁寺

嘎丁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尕旦寺,藏语称“孜苏莽嘎丁图登乃勒楞”,意为“孜苏莽之具喜佛教定胜洲”。在青海囊谦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建,奉宁玛派,原名“彭措热顶楞”,意为“圆满永固洲”。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从京返藏,途经玉树,将该寺改为格鲁派寺院,赐名“嘎丁佛教定胜洲”,并派一名堪布主持寺务。康熙(1662—1722)末年,七世达赖喇嘛亦曾亲临此寺。本世纪三十年代,由于该寺归属问题,青藏之间发生战争,于1933年签和约,寺归青海。该寺有三层高48柱之经堂一座和怙主殿,另有宁玛派经堂2座,僧舍300余间。此寺原有3个活佛系统,均享有百长待遇。

猜你喜欢

  • 妥罗

    见“脱罗”(2079页)。

  • 古木河卫

    见“可木卫”(491页)。

  • 后召庙石窟寺

    建造于辽代。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20余公里山谷中,分南、中、北3窟,窟内有圆雕、半圆雕及浮雕的佛、菩萨、天王和供养人跪像等,姿态各异,雕刻工整,供养人服饰、面貌带有典型契丹人色彩,均造型于辽

  • 阿昔洞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隶属松潘卫(治今四川松潘县)。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在其族地置阿昔洞簇长官司,任命当地部落首领为长官。参见“阿昔洞簇长官司”(1248页)。

  • 巴楞敦多布

    ?—1771清代四川革什咱土司。藏族。乾隆(1738—1795)中,大金川土司侵占该土司之地,三十三年(1768),大金川土司谋立己女为革什咱土司,遭绰斯甲土司反抗,未遂。三十六年(1771),终被大

  • 伊莫訾王

    东汉时北匈奴大臣。任大且渠。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受蒲奴单于所遣,驱牛马万余头南下与汉商贾交易互市。南单于遣轻骑出上郡抄之,损失甚大。

  • 八儿思阔

    西域古地名。见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宣徽院使贾公神道碑》。《明宪宗实录》作巴儿思渴、把思阔。《边政考》作把儿思阔。清雍正九年(1731),筑巴尔库勒城,设安西厅,隶甘肃布政司,以安西同知驻其地。“巴尔

  • 骨咄禄毗伽阙可汗

    见“怀仁可汗”(1117页)。

  • 局子街

    见“延吉府”(819页)。

  • ?讹

    参见“王枢”(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