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葬

土葬

葬式之一。将死者入土安葬。是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丧葬形式。迄今中国最早的土葬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旧石器晚期遗存。新石器时代土葬已相当盛行。在许多民族地区有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也有一些地区为圆形或正方形竖穴土坑,有的民族并以大石、石板、砖块或圆木累砌墓穴,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树皮、金属器物或葫芦作葬具。有的并在葬具上敲凿小孔供灵魂出入,大多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的民族实行二次葬,以单人仰卧直肢葬最为普遍。有的则行夫妇合葬,少数地区有多人集体合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割体葬、停棺待葬以及按年龄、性别实行分区埋葬。死者大致有一定埋葬方向,有的头东脚西,有的则头西脚东,一般都以生前使用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随葬,有些地区盛行口含。奴隶时期有人殉现象。有些民族对死者施朱或遍撒红土,多在墓上垒筑坟丘,也有的民族实行“墓而不坟”或在墓上修造简易建筑。坟前立碑或植树也较普遍。葬后一般都有墓祭活动,社会上的贫富差别和等级差别在埋葬制度上也有反映。我国西北地区相当多的民族则是按伊斯兰的方式土葬。各民族土葬的全过程都反映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猜你喜欢

  • 站户

    蒙元时诸色户计之一。即由政府签发专门承担站役的人户。按驿路交通情况有船站户、马站户、牛站户、狗站户之分。马站户最多。元代全国驿站共1500余处,总计不下30万户。凡被签发为站户者,须承担养马(牛、狗)

  • 北魏显祖

    见“拓跋弘”(1356页)。

  • 北部敕勒

    敕勒之一部分。4世纪末5世纪前期,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屡征漠北,将敕勒(高车)迁入今内蒙古及山西、河北北部。居住在六镇(武川、怀朔、沃野、柔玄、怀荒、抚冥或谓御夷)稍北、漠南一带的敕勒部落,称北部敕勒。

  • 尸逐

    匈奴姓氏。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右薁鞬日逐王比(比为名)自立为䤈落尸逐鞮单于(又称呼韩邪单于)。次年,附汉。二十六年,入居西河郡(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南)。其后裔降汉,遂以“尸逐”

  • 拓跋云

    447—481北魏宗室。亦称直懃伐伏玄。鲜卑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孙,景穆帝拓跋晃子。和平五年(464),封任城王,拜使持节、侍中、征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入朝。后拜都督中外诸军

  • 难留山

    见“武落钟离山”(1289页)。

  • 段护辽

    即“段辽”(1693页)。

  • 内蒙古地区反洋教斗争

    ***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在内蒙的侵略活动迅速扩展,强占蒙旗土地,欺凌各族群众,激起各族人民的愤怒反抗。光绪十年(1884),达拉特旗札兰章京色力格占巴拉曾率领群众烧毁当地天主教堂。十二年(1886),

  • 实鲁

    见“石鲁”(448页)。

  • 狗站

    中国古代驿站名。站赤的一种。元明驿站分陆站、水站和海站,又各分为牛站、马站、车站、轿站、江船站、狗站等。元辽阳行省自海西东至黑龙江口设驿站54,其中第三十二号药乞站以下均称狗站。其地冬季大雪漫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