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昭寺

大昭寺

寺庙名。又作大招寺,均为清代所称。地处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据藏文史料载,是在赞普松赞干布的全力支持下,经唐文成公主勘察、选址、设计,由尼泊尔墀尊公主主持兴造。称“逻婆”(拉萨)幻显寺”。因寺址原系一湖,用山羊驮土填为寺基修建,故又名“山羊土神变寺”。又谓此寺得到神、龙、人、夜叉的喜爱,故又称“嘎西朱寺”,意为“四喜幻化寺”。在吐蕃诏书中又称为“逻娑贝哈尔寺”(意为“逻娑寺”)。今俗称“觉卧康”,“觉卧”(jo bo),清释“诏诏”,意为“释迦佛”或“如来佛”。寺内主殿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之12岁身量之释迦牟尼镏金铜像,“觉卧康”,意为“释迦寺”,因此像较尼泊尔墀尊公主所带身量之佛像为大,故称“大昭寺”,意即“大释迦寺”。现存大昭寺坐东向西,楼高四层,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系经元、明、清扩建而成,其梁架、斗拱及藻井等仍保存原唐代汉地的建筑形式。该寺因供奉文成公主所带之释迦像,金城公主又开创祭佛仪式,此后深受藏族人民敬重,各个历史时期首脑人物,诸如雅隆王系、萨迦、帕竹、蔡巴、宗喀巴、达赖、班禅及第斯等等,都为大昭寺的建筑装饰做出了贡献,故该寺建筑甚为宏丽精美。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等物,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墀尊公主塑像,“文成公主进藏图”、“兴建大昭寺图”等众多壁画,各种佛像万计。寺前保存有“唐蕃会盟碑”,寺内保存有明太监相英所立石碑一座。由于宗喀巴在这里首创大昭,名声大震。后来,传小昭及燃灯节等宗教性活动和节日亦在该寺举行,届时僧俗官员及百姓云集。讲经、辩经、考格西均在此寺举行。大昭寺还是清代的政治活动重地,金钵巴瓶即存是寺,金瓶掣签的仪式亦多在此寺举行。清季首席噶伦康济鼐的政务处及后来噶厦管理财务税收的商上机构亦设于此。

猜你喜欢

  • 䩞鞢带

    契丹服饰,腰带。又作蹀躞带。《辽史·国语解》称:“䩞鞢带,武官束带也。”䩞䩞,指带上系佩物品。《仪卫志》记,契丹官朝服,“服紫窄袍,系䩞鞢带,以

  • 隆裕

    见“耶律隆祐”(1320页)。

  • 金山

    ①西域古山名。见《后汉书·窦宪传》。《后汉书·和帝纪》作金微山。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大将军窦宪遣左校尉耿夔至此,大破匈奴北单于。从此,匈奴西迁。《隋书·突厥传》:突厥先祖阿史那世居金山。《旧唐

  • 贞孝公主

    758—793渤海国公主。第三世王※大钦茂第四女,名佚。此为谥号。早年受女师之教,“敦诗悦礼”,大钦茂大兴五十六年(唐贞元九年,793)死,享年36岁。葬于今吉林省和龙县龙头山,其墓1980年10月被

  • 秦王

    ①辽封爵。保宁元年(969),知南院枢密事高勋以定策功受封,乾亨元年(979),韩匡嗣自燕王降封;开泰(1012—1021)中,景宗第四子耶律隆庆受封;景福元年(1031),后族萧孝穆徙封。重熙十年(

  • 肇州屯田万户府

    见“肇州”(2482页)。

  • 袞布

    ?—1705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又作固木布,号阿齐巴图尔。博尔济吉特氏。青海※固始汗第三子达兰泰子。初驻牧嘉峪关外。清顺治十三年(1656),以叶尔羌汗国尝夺其属,乘叶尔羌使者克拜率三百人入贡、抵

  • 移辇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名。属天祚皇帝※永昌宫。

  • 生依

    参见“牟干姆”(939页)。

  • 辽上京故城窑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皇城内(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里)。约建于辽道宗大康年间(1075—1084)。窑址呈圆形,与江西景德镇窑形略有不同。规模不大,南北约80米,东西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