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姓氏
金代女真族姓氏。《金史·宗室表》序说,女真人“以部为氏”,即以部落名称(部落名一般来源于居地名)为姓氏,有多少部落就有多少姓。据《金史·留可传》,辽末金初女真族共有47个部落,然后来有发展变化。女真人在建国后修史时有过四次著录姓氏,一在天辅年间(1117—1123),第二次为天会六年(1128),第三次在大定十六年(1176),第四次为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时,惜大多未流传下来。《金史·百官志》所载白、黑两集团之99姓(其中有些非女真姓氏,见于《金史》列传的女真姓氏为46个),大概抄自金章宗时期所修的氏族谱。女真贵族入主中原后,将大批猛安谋克户迁居中原地区,在与汉族错居杂处过程中,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他们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金史·金国语解·姓氏》载有女真姓氏对译汉姓的有29个(已去掉明显属契丹族姓氏的移剌、石抹二氏)。据近人研究,不仅尚有一些已用汉姓的女真姓氏未被列入,且有的女真姓氏有用两个汉姓的也只列出一个。今得改用汉姓的女真族姓氏32个,内中用两个汉姓的计9个,详见《女真姓氏译改汉姓对照表》。
女真姓氏译改汉姓对照表
女真姓氏 | 汉姓 | 女真姓氏 | 汉姓 |
完颜 | 王、陈 | 术虎 | 董、术 |
温迪罕 | 温、张 | 斡勒 | 石 |
猜你喜欢
斡兰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沃楞卫。永乐四年(1406)置。《满洲源流考》改作沃楞卫,并说清代有沃楞河,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40余里处。
蒙古知院
明代蒙古官名。枢密知院的简称。沿用元代枢密院职官。《元史·百官二》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置知院一员”,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其后人数增至6—7员。一些行省亦设行枢密院,如岭北行枢密
中俄科塔界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名《中俄科布多界约》。1883年8月12日(清光绪九年七月初十),伊犁参赞大臣升泰和俄国鄂木斯克军区参谋长巴布科夫签订。共5款。根据《中俄伊犁界约》的原则规定,具体
布库
亦作扑户。满语音译。清代蒙古、满洲等族中擅长相扑的摔跤手称号。天聪六年(1632),清太宗皇太极以门都侍卫,赐号阿尔萨兰土谢图布库;杜尔麻,赐号詹布库;特木德赫,赐号巴图鲁布库。此三人皆蒙古人,气力绝
勒布什
清代新疆地名。见《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北边界图地名译汉考证》作勒卜什。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勒布什河东岸。原是中国新疆的一处冬牧场。
蜡匝簇长官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北部。二十七年(1394),明廷更定番国朝仪时,将其列入全国可按例朝贡的三十长官司之一。永乐十二年(1414)十二月,遣使入朝
工技院
西夏官署名。掌国家工匠艺人管理事务。夏仁宗时期有此设置。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制订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列入国家机构等级的第三品,属中等司。
席北
见“锡伯族”(2364页)。
俄齐迩
?—1676清朝武官。蒙古正蓝旗人。乌梁海氏。居喀喇沁地方。图萨子。顺治元年(1644),袭牛录章京。七年(1650),恩诏,加一云骑尉。十八年(1661),从定西将军爱星阿等追获明桂王朱由榔。康熙十
往利氏
唐代党项羌部落名,一作把利氏。依部族姓氏命名,属党项八部之一。今人考证其原居地在今甘肃夏河西南洮河北岸之薄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