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女真译语

女真译语

书名。亦称“女真馆华夷译语”。明代编。具体编者失载。为女真馆“杂字”和“来文”汇编,是解读女真文字的辞书性质的工具书,也是研究明代东北民族关系的史料书。共有两种,一为永乐年间四夷馆编的有女真文字且“杂字”、“来文”俱全的一种,被称为“有文字女真译语”。二为明末会同馆编的只有汉字标音但无女真字更无“来文”的一种,被称为“无文字女真译语”,有无文字是指有无女真文字。学界常用的是前者,但后者由于所收单词较前者多,注音也有差异,故亦有学术价值。前者的“杂字”部分是把一些女真语单词按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等16个门类分别编排。每个单词既写出女真字,又以汉字释义并标音。有许多手抄本传世。据近代人研究,只有德国柏林本和日本东洋文库本与内藤湖南本是祖本。其它均为祖本的别录本或汇抄本。1896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葛鲁贝的《女真语言文字考》之主要内容是转录柏林本,在世界学术界影响极大。罗福成类次本,1933年大库档案整理处石印,是把三个祖本的内容汇集一起去其重复,最为详细,便于使用的版本。

猜你喜欢

  • 中俄伊犁条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里瓦几亚条约》、《利洼府条约》。1871年(清同治十年)六、七月间,俄国乘阿古柏之乱,出兵强占伊犁。1877年(光绪三年),阿古柏之乱平。次年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

  • 平埔人

    部分台湾高山族的称谓。清代亦称“平埔番”。主要散布在台湾西部和北部沿海平原及浅山。因其大多居于较为平坦的地区,故名。过去有人将其分为若干支:凯达加兰人,分布在基隆、淡水及台北附近;噶玛兰人,分布在今宜

  • 固穆巴图尔

    ?—1664清初蒙古王公。茂明安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锡喇奇塔特次子。驻牧于呼伦贝尔,均称阿噜蒙古。崇德元年(1636),归附清朝。三年(1638),从睿亲王多尔衮征

  • 西州

    见“高昌”(1907页)。

  • 新民府

    地区名。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西北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治所即今辽宁省新民县。辖境东界奉天府,西接广宁县,南临奉天府辽中县,北连辽源州。禹贡为青州之域。虞舜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辽河以东地区。

  • 太史公书

    见“史记”(565页)。

  • 申直

    见“母则黑儿普”(672页)。

  • 保活里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侏儒”之意。女真之初,民风纯朴,有以此命名者,如始祖函普之弟即名保话里,可能以身材矮小,故名。

  • 讷默库济尔噶勒

    ?—1753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一昂吉首领。绰罗斯氏。※小策凌敦多布孙。初领准部一昂吉,驻牧萨勒齐图(位于楚河南岸)、和尔衮(在楚河下游)等地。乾隆十五年(1750),喇嘛达尔札执政,受倚任。达瓦齐和阿

  • 肃慎县

    渤海王国置。因其地有古肃慎城故名。为上京龙泉府龙州属县,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西南、镜泊湖北湖头。辽灭渤海后废,将其民大部分迁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与长平、富利、佐慕等县民合置一县,称黄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