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巴拉人

巴拉人

部族名。满语意为“狂野之人”。又作巴拉玛,巴懒尼雅玛。先世为明代女真人,原居拉林河、阿什河,蚂延河及第一松花江一带。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为躲避兵役,纷纷逃入深山,集聚在张广才岭西麓定居。不入旗籍。旗人称其为“巴拉人”,即不受管束的狂野之人。以捕猎为生,兼营少许农业。傍水依山居住,以地窨子(乌克敦)为室,门向东开,室内设三炕。信奉萨满教。保留较多的女真语言特点。清末陆续出山,分别定居在黑龙江省双城、宁安、阿城、尚志、延寿、木兰、方正、呼兰、宾县、通化、巴颜及吉林省敦化、蛟河等诸县地。与汉族杂居日久,渐改汉语。

猜你喜欢

  • 都老制

    壮族传统社会组织。“都老”亦称“布老”、“布求”。壮语音译,意为“寨老”、“乡老”。在多数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无定额,每个村寨少者1人,多者3—5人。广西上思县三科村等地,都老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平时与

  • 江孜宗教源流史

    书名。又名《后藏志》,藏文名《娘曲琼》,全称《娘地上中下三区希有嘉言贤者之门》。作者多罗那他(1575—1634藏族),曾著有《印度佛教史》。此书系有关藏传佛教史之力作,专述后藏佛教史者以此书最为著称

  • 直攧里部

    辽、金时北边诸部族之一。居住在阿里门河(今乌苏里江下游一段)、特滕吴水、苏衮河流域。其地有特邻城。产良马。穆宗完颜盈歌时(1094—1103年在位),在辞勒罕、辙孛得兄弟统领下扰掠耶懒路,为穆宗将婆卢

  • 东牟山

    古山名。所指众说不一:一说为今辽宁沈阳市东清太祖努尔哈赤墓(史称福陵,今曰东陵)所在的“天柱山”;或说为今吉林省敦化县城南5公里处之六顶山;有说是该县城西南12.5公里处之城山子山;旧说在今图们江东南

  • 南平王

    ①元封爵。为诸王第四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镀金银印。至元九年(1272),定宗贵由孙秃鲁受封,赐龟纽银印。约至元十三年换赐驼纽镀金银印。 ②宜州土丁暴动首领卢成钧的称号。见“宜州土丁暴动”(1530页)

  • 賨民

    见“板楯蛮”(1294页),“賨”(2294页)。

  • 塔里亚特碑

    突厥文碑铭。又名《铁尔浑碑》。1957年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塔里亚特地方发现,为属于葛勒可汗的第二碑文。约存30行。

  • 染干

    即“启民可汗”(1174页)。

  • 条套

    毛南族舞蹈。原为宗教舞蹈,在民间举行祭祀活动时由师公(巫师)进行表演。流行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3乡。风格古朴、特色鲜明,包含着浓郁的巫术色彩。每当举行祭祀时,主唱师公即念咒语、唱神

  • 农政院

    见“大司农司”(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