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手镰

手镰

壮、布依、瑶等民族古老的收割工具。亦称禾剪、摘刀、手捻刀。壮语称“特苡”。由远古石、蚌、竹、木片割穗工具演变而来。在手掌可握的半月形木片上,嵌一块长3厘米,宽约1厘米的铁片作刃,用来逐根逐穗地剪断稻秆。工效虽低,但作为剪摘需要留取内上节禾秆的粳稻与糯稻及选种之用具,则极为轻便,故沿用至今。此外,还可用于收割小米、红稗、薯藤等农作物。

猜你喜欢

  • 冉跃龙

    明代四川酉阳土官。土家族。承袭西阳司(治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宣抚使。万历四十六年(1618),奉调率酉阳土兵4000援辽抗后金。四十七年,遣子冉天胤、冉文光领兵赴辽阳,驻虎皮、黄山等处三载,解

  • 斡东

    土族语音译,意为“灵轿”。即木制轿式寿材。旧时青海互助、同仁等地土族葬具。人死后,用其抬至火葬地,将尸体面西置于事先用120片土石块砌成的火化炉灶上,砸碎斡东,以柏树枝点火焚化之。制作精致,尤以老年人

  • 节伙

    彝语音译。解放前四川凉山金阳等彝族地区奴隶的一种。祖先是很早以前被抢夺或买来的汉人,经主子强制配婚安家而成,世代为奴隶,隶属于※格节。等级地位同于阿加。

  • 美州

    渤海王国置。为怀远府所领9州之一,仅知其统山河、黑川、麓川3县。辽灭渤海后,迁其民于今辽宁彰武县西北,置遂州治之;所统3县并为一,曰山河。

  • 布努

    部分瑶族自称。分布在广西都安、巴马、田阳、河池、百色、南丹、忻城、宾阳、上林、马山、田东、隆安、平果、德保、来宾、宜山及云南富宁等地。大多居于山区,男女外出多背竹篓,故有“背篓瑶”之称。操“布努话”,

  • 荔波县

    县名。其地居有苗、水、侗、瑶等族。隋以前与贵州独山县为夜郎之毋敛地。唐为环州属地。宋属融州,后置州。元降为县。旋复为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省州入思恩县。十七年(13

  • 纳合七斤

    ?—1172金世宗朝起义军领袖之一。女真族。纳合氏。西北路人。大定十二年(1172)四月,河东、河北等路大饥荒,金廷仅发“所在开仓赈恤”一纸空文诏书,无实际救荒措施。遂与各地人民起义抗金。利用当地有利

  • 小菜田

    明清时壮族、布依族土司统治区域的田地名称之一。流行于桂西及黔西南罗甸、望漠、安龙、贞丰等地。由土官授与其境内土民耕作。耕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典卖。耕作期间,收获归耕者所有,不需缴纳公粮,

  • 阿旺成勒嘉措

    约1559—1643明代青海塔尔寺活佛,即赛朵呼图克图一世,为塔尔寺主要活佛之一。曾随三世达赖锁南嘉措去蒙古化缘,随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赴西藏,将化缘资金为拉萨小昭寺盖金瓦屋顶之用。四世达赖赐以“赛朵诺门

  • 南诏日东王

    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被吐蕃册封之号,一说自称之号。见“异牟寻”(9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