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李元阳

李元阳

1497—1580

明代白族学者。字仁甫(一作仁夫),号中溪,别号逸民。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祖籍浙江钱塘,元时远祖李顺官大理路主事,落籍大理,至元阳为第九世,与白族相融。自幼善学能文,学问博通,明习吏事。嘉靖元年(1522),中云贵乡试第二名。五年(1526)登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因议事忤权臣遭排斥,出补江西,主秋闱事。后借母丧,归大理闲居。十年(1531),被起复,出任江阴县令,严卫兵,练水军,修城堡,拒倭寇侵扰。又兴利除害,修水利,减免税粮,人民安业,政绩卓著。离任时,民众“流涕遮道者百余里”,为建生祠,勒碑述其善政百余事。旋擢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巡按闽中。因极言直谏,外调为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县)知府。任内,凿井修水池,解决人畜用水,又修复荆州扬子江大堤,消除水患,人称“李公堤”。知人善选,拔张居正于童试800人之冠,政绩四闻。因不愿阿事权贵,绝意仕进。十八年(1539),丁父艰,辞官归大理,专意著述。在乡里,与谪居云南的杨慎、白族学者杨士云等过从甚密,优游山水,诗酒唱酬,研讨经史诗文。一生于文史贡献卓著,在闽中曾校刻毕《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杜氏《通典》等计764卷。理学、佛学的代表作为《心性图说》。史学著作有《嘉靖大理府志》 (与杨士云同修,原作10卷,今存2卷)、《万历云南通志》17卷,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诗文著作甚丰,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等,流传至今的有《中溪家传汇稿》10卷(诗4卷,文6卷)。其山水诗造诣高深,诗品、人品对后来的白族文人产生重大影响。

猜你喜欢

  • 递牌

    见“信牌”(1687页)。

  • 秦州回鹘

    河西回鹘驻牧于秦州(今甘肃天水)地区一部。秦州原早有回鹘部落居住,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曾向北宋朝贡。西夏占领河西后,回鹘人进入秦、陇之间者日增,至明道元年(1032)七月,知秦州王博文奏:“河

  • 敲哈毛

    拉祜语音译,意为“小老头”。旧时云南省澜沧县木戛地区拉祜族对18—19岁仍未成亲的小秋子的泛称。称这个年龄未嫁的姑娘为“牙迷哈毛”,意为“老姑娘”。解放前拉祜族盛行早婚,男性一般15—16岁,女姓一般

  • 科布多额鲁特旗

    清代蒙旗之一。置年不详。和硕特(?)台吉达木拜属裔。牧地在科布多北。东、南与喀尔喀屯田兵连界,西、北接阿尔泰乌梁海。后获罪被削爵,众归定边左副将军节制。

  • 夏国剑

    剑名。西夏人善铸剑,其剑锋利无比,至为名贵。宋朝文学家苏轼极为欣赏,命晁补之作歌赞扬,有“试人一缕立褫魄”,之句。俗谓“见血封喉”。宋人称:“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

  • 方略馆

    清代专门编纂各次重大军事行动始末的机构。康熙(1662—1722)年间为编纂《平定三逆方略》时置。隶军机处管辖。馆设总载,由军机大臣兼任。下分设提调、收掌、纂修、誉录、校对、文移等职衔。提调、收掌,以

  • 挞鲁河

    见“他鲁河”(574页)。

  • 蒙古象棋

    蒙古族喜爱的文娱活动工具之一。蒙古语称“沙帖尔”。有棋子32个,两人对奕,每方16个。棋子雕有形象的“王爷”、狮、虎、豹、骆驼、车、马、卒等。走法与汉族的象棋大同小异,按规定位置布局,无河界限止。坐着

  • 代戎

    戎的一支。参见“北戎”(527页)。

  • 罗缅

    哈尼族他称。分布在云南禄劝、武定、元谋等县。雍正《云南通志·种人》:“罗缅,禄劝有之”;康熙《元谋县志》载:武定、禄劝亦有罗缅。康熙《武定府志》:“罗缅,在和曲(今武定)之铺西、永北,禄劝之硝井等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