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民族

民族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解释互异。在欧洲,公元前已有此词,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已较普遍地使用。至近现代呈多元繁杂状态,有的划分为政治民族或社会民族,有的以自然要素来界定民族,德国政治家布伦奇利的学说最有代表性,认为具有八种要质:一、开始时同居一地;二、开始时同一血统;三、同肢体形状;四、同语言;五、同文字;六、同宗教;七、同风俗;八、同生计。中国古代“民”和“族”并不连称,近代方从外国借用。最早似始见于189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书,后梁氏将布氏的民族概念详介到中国,才普遍使用。近现代一般把中国古代的许多族体,都称作民族,如章太炎、梁启超及稍晚的林惠祥、吕思勉、王桐龄等,均把古代苗、蛮、夷、胡、戎、匈奴、肃慎、百越等族体称为民族,但解释互异。孙中山提出形成民族的五种力:血统、生活、语言、宗教、习俗,此说影响很大,为时人所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了更加深刻的研究和科学的解释,分别把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等要素作为民族构成的特征。斯大林则系统地论述了民族的四项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成为马列主义关于民族的定义,为普遍所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此定义为指导,作为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对基本上具备此四项特征的,都认定为民族,经政务院(国务院)批准,先后认定了56个民族。学术界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族体,一种认为它同样适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族体。现在,一般用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来划分历史上的民族和现代的民族。民族和氏族、部族、种族不同。氏族和部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种族主要是以人自然的生理特征为标志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则主要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不同时期的人们共同体,有不同的划分概念。如古代民族、古典民族、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即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中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民族”的概念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同时,还有侧重于政治特征划分民族的,如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侧重于发育程度划分民族的,如文明民族、野蛮民族等。民族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产生的上限,从大的时期来划分,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按照普遍的规律,民族一般是由部落,有的还经过部落联盟的阶段发展形成的。其时间大致在原始社会的后期。有的民族则是在原始社会以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是由一些民族分化出来的人们重新组合而形成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的完全消亡,是在全世界各民族互相融合,失去自己的特征,整个人类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的时候。这个时候当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先是有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的消亡,而后是民族的消亡。从个别民族来说,有的是在历史发展中被别的民族所同化而消亡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猜你喜欢

  • 乃燕

    蒙古国官员。札剌儿氏。国王※速浑察次子。谦和好学。宪宗朝(1251-1259),父逝,蒙哥汗以其兄忽林赤柔弱,不胜任,欲择其袭国王世爵,固辞,拥兄袭位,辅佐兄理事,代行军国事,事无巨细,相互谋议,处决

  • 阴山州都督府

    唐代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的羁縻机构。又作阴山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左右以葛逻禄谋落部(又称谋剌)置。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职位世袭。辖地位于今塔城及原苏联交界一带(一作额尔齐斯河上游)。隶北庭都护

  • 合尼

    土族语音译,意为“羊”。青海互助地区土族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歌曲,多在喜庆节日演唱。主要内容为:绵羊的产生、生长及其生活习性;羊被宰后,怎样肢解,怎样献神和敬客等,词中有丰富的牧业生产知识。歌词不但分组

  • 完颜宗弼

    ?—1148金宗室、大将、开国功臣。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完颜氏。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大金国志》作第六子)。勇敢善战,早年从都统完颜杲追袭辽天祚帝于鸳鸯泺(今河北安固里淖),

  • 尼庞古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尼庞窟、尼漫古、尼忙古、泥庞古,《高丽史》作尼方固。来源于部名。居帅水(今黑龙江省境通肯河)、隆州(治今吉林农安县)、曷速馆(即曷苏馆,在今辽宁辽阳市以南海城、盖县、金县一带)

  • 旧时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地区用以计量稻谷的单位。迄至解放前夕该地区仍沿袭以小刀掐穗的收割方法,以稻穗盈把为其计量单位,故称。约1公斤左右,6把为1攒,6攒为1对,2对为1律,2律为1姆。耕地面积通常也以播

  • 赤寔得本

    契丹语音译。本意为“孝”,亦引伸为“敦睦”。《辽史·国语解》作“得失得本”。契丹小字《仁圣大孝文皇帝哀册文》中“孝”,音近“赤寔得本”,可证“得失得本”误。石敬瑭为报答耶律德光援立之恩,遣刘–

  • 但皆利

    见“旦利皆部”(551页)。

  • 益宗

    见“脱古思帖木儿”(2083页)。

  • 丁澎

    约1622—1686清初诗人。字飞涛,号药园。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回族。明初回回诗人※丁鹤年后裔。丁大绶子。少有俊才,能文,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初官刑部,继调礼部郎中,典河南乡试。后以事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