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①北方古族名。亦作翟,因狄人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称“北狄”或“北翟”。一说狄即商代之鬼方、周代之“��狁”。史载,周族先祖不膹、公刘等居于“戎、狄之间”。《毛诗故训传》云:“(周)古公处豳,狄人侵之”,被迫弃豳(今陕西旬邑县境)而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竹书纪年》载:(商)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可见狄族与周族相邻并有频繁接触。在商朝及属国周的打击下,狄族部分北迁到蒙古高原,直至今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成为后来高车人的一部分,故《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另有部分狄人投降了商朝,其酋长因功被封为侯,史称※“鬼侯”,后融入华夏中。其余狄人逐渐东迁,居于河西、太行山一带。后者在春秋初与秦、晋为邻,屡与晋交兵,并向东发展,进入华北,东与齐、鲁、卫为邻,居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河谷地带。向南攻击邢、卫,灭温,败周,伐郑,兵及齐、鲁、宋诸国。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众狄等部,各有支系。初赤狄最强,役属其他各部。公元前6世纪以后,各部先后败亡于晋,并逐渐融入华夏中,唯白狄之鲜虞人于春秋末建※中山国。狄人以游牧为业,兼狩猎,善骑射,作战勇猛。有商品交换,“贵货易土,土可贾”。已产生阶级分化,贫者“穴居”,富者有居室,但甚简陋,“狄君之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垒,茅茨弗剪,采椽弗刮”。服饰“衣羽毛”,“披发左衽”,不同于华夏的束发右衽。语言不同于华夏,一说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诸夏交往时,由“舌人”从中传话。 ②秦汉以后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之一。

猜你喜欢

  • 武泰

    北魏肃宗孝明帝元诩年号。528年,凡1年。

  • 白瑜

    ?—1490明朝官员。原名阿讨刺。哈密都督佥事哈只阿力子。因父在英宗被瓦剌北俘时,有翊戴功,英宗天顺(1457—1464)初复位后,携家入附,未至,道死,母倒剌携瑜至京城。上疏求袭父官,不允,许为都指

  • 蔡巴·衮噶多吉

    1309—1364元代地方官员、著名学者。藏族。仲钦·门兰多吉之子。五岁能熟读诗文。元至治三年(1323),被委任为卫藏蔡巴万户长。泰定元年(1324),亲至内地朝觐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受赐银印和掌管蔡

  • 哈密城

    古城名。位于新疆哈密。分老城和新城。老城(或称镇远城、汉城):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周4里。有东、北两门。城东有水东南流。后颓圮。光绪十二年(1886),哈密通判冯森楷、副将尤在田重修。周3里5

  • 俟利弗

    见“俟利发”(1690页)。

  • 步军营

    清代掌管禁卫与京畿社会治安的武装组织。由八旗步军营和京师绿营—巡捕营(也称京营)组成。两者俱设于清初。八旗步军营,由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中的※步甲(即步兵)组成。主要为皇帝及皇室成员外出时通过城区禁门

  • 陆腾

    ?—578西魏、北周大臣。字显圣。代郡人。北魏东平王陆俟玄孙。先世为鲜卑步六孤氏,后改今姓。少慷慨有大节。初仕魏,曾从尔朱荣平葛荣,以功赐清河县伯。迁通直散骑常侍。及孝武帝元修西迁,受命留邺。东魏兴和

  • 乞里吉思至外剌站道

    元代驿路名。至元二十八年(1291)九月二十日,令中书省定拟乞里吉思至外剌站道为六站。即:一、乞里吉思站,又作吉利吉思站,地在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二、帖烈因秃站;三、四、兀儿速即乌斯部,地在吉

  • 银牌

    ①契丹符契。圆形,尺寸不详,上方另有圆孔,可穿绳。镀金,缕刻契丹大字“” (意“朕”)。于内侍左承宣处收掌,用黑漆匣盛,每日于皇帝面前呈封一遍。国有紧急事,皇帝亲授使者,使者带于项下,

  • 阜新县

    旧县名。在今辽宁省西北部。原为土默特左翼旗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县,治鄂尔图版山南麓。宣统三年(1911)移治水泉煤窑。1958年改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