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玛纳斯

玛纳斯

①柯尔克孜族著名英雄史诗。长期流行于民间,世代口头传诵,为专门演唱史诗的民间歌手—“玛纳斯奇”集体创作而成。与《江格尔》、《格斯尔》被称为我国游牧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其形成年代有8至9世纪(叶尼塞·鄂尔浑时期)、9至11世纪(阿勒泰时期)、16至18世纪(准噶尔时期)等说。主要通过玛纳斯家族几代人的活动和业绩,反映古代柯尔克孜人团结抗击异族侵掠和争取自由的斗争,维护柯尔克孜人安宁和幸福之主题。初为格律诗,每一段大都押脚韵,有一部分也押头韵、腰韵,每行多为7个或8个音节组成,唱述时尚有数种乃至十几种乐器伴奏。已初步整理,并陆续译成汉文。目前已发掘出8部,约20多万行。《玛纳斯》既是此部史诗的总称,又是该史诗中的第一部,主要叙述第一代英雄玛纳斯的出生、生平和业绩。第二部《赛麦台依》,主要叙述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继承父志,继续和卡尔梅克汗王斗争以及大将坎乔劳背叛本族,杀害赛麦台依,使本族人民又陷于卡尔梅克贵族统治的情景。第三部《赛依台克》、第四部《凯耐尼木》叙述第三、四代英雄继续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内奸的事迹。第五部《赛依特》,叙述凯耐尼木之子赛依特斩除七头恶魔,为民除害的业绩。第六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哈》,叙述赛依特两子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七部《索木碧莱克》和第八部《奇格台依》,叙述别克巴哈之子孙继承祖先之志,反抗卡尔梅克、唐兀特、茫额特等外来侵犯。内容涉及柯尔克孜社会各个方面,是研究其历史、民俗、宗教、地理、语言等的珍贵资料。已出版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译本或片断。在国际上,也有俄、德、法、英、土耳其、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等文译本或其片断问世。②新疆地名。见《西域图志》等书。因玛纳斯河得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派兵屯田。二十八年建绥来堡。三十三年(1768)设县丞。四十一年(1776)移陕西西风协为玛纳斯协,由副将统率。四十三年北建康吉城,南筑绥宁城,中为靖远关。四十四年置绥来县。光绪十二年(1886),合为一城,县治在南。解放后改称玛纳斯县。

猜你喜欢

  • 跣足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习俗。亦称徒跣、跣行,俗称打赤脚。流行于古代百越民族地区及今南方各地。此俗即一年四季“打赤脚”,很少穿鞋或木履。是适应南方气候温暖及多雨、多稻田的环境特点。《韩非子》卷7载

  • 屯镇总兵

    官名。即“伊犁镇总兵”。清廷以绿营官兵屯戍伊犁时所设指挥官。其所辖之兵不同于关内诸“镇标”之兵,其特点不仅限于戍守、听差,且用于大兴屯田和建筑城署。乾隆二十五年(1760),伊犁办事大臣阿桂奏设。后陆

  • 阿鲁浑萨理

    1245—1307元朝大臣。又作阿鲁浑撒里、阿里浑撒里、阿剌浑撒里。畏兀儿人。祖阿台萨理精佛学,父乞台萨理,通经、律、论,名万全。父卒,以父字为全氏。师事国师八思巴,晓多种语言,通习经、史、百家及阴阳

  • 阿茂

    ?—1427明代云南顺宁府土官。布朗族。宣德二年(1427),为十夫长,因苛虐百姓,致使顺宁(治今云南凤庆)雄摩等15寨布朗族人不堪统治者压迫,倚山恃险,举行起义。他与土兵80人被杀。同年秋,起义被都

  • 格贵

    “藏语音译,意为“掌堂师”、“纠察僧”。藏传佛教大寺院内的执事僧职名。掌管僧众名册,协助※堪布共同管理僧众学业、生活、维持寺规戒律、并处理僧众间的纠纷等事,职权甚重。身着两肩垫的高而宽之佛装,手执一根

  • 达剌干

    辽官名。契丹语音译,意为“首长”、“长官”。《辽史·国语解》称“达剌干,县官也,后升副使。”实际,部、县皆设之。会同元年(938)十一月辽太宗改置官制,只将部的达剌干升为副使,县达剌干则改称马步。这一

  • 苏彰阿

    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孟尔丁氏。世居尼尔吉屯,隶布特哈正白旗。咸丰(1851—1861)时,随多隆阿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授总管加副都统衔。次年,为记名副都统,以失约束革职。旋因功复原官,赐号

  • 珂罗啜

    突厥汗国官号。其意谓“黑”。《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谓黑色者为珂罗便,故有珂罗啜。”突厥文“黑”为qara,珂罗即qa

  • 傅森内

    ?—1792清代武官。索伦人。姓都拉尔氏。隶呼伦贝尔正红旗。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骁骑校委参领从征廓尔喀,英勇作战,赐号库齐特巴图鲁。次年,凯旋归,卒于军。

  • 波库

    参见“峨达别”(18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