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木札勒

纳木札勒

①(?—1710)清代卫拉特蒙古青海和硕特部台吉。自号额尔德尼。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墨尔根台吉长子。青海和硕特八台吉之一,隶青海左翼。驻牧永安卫之西,大通河北边。康熙三十五年(1696)承父爵,仍袭七谢图岱青号。次年,随叔祖达什巴图尔进京朝觐。康熙三十七年(1698),敕封为多罗贝勒。 ②(?—1721)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贵族。博尔济吉特氏。车臣汗※乌默客叔父。初号额尔德尼台吉。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噶尔丹侵扰喀尔喀,携年幼的乌默客归清,授济农。次年,授札萨克,统辖归降之众。二十九年,选兵随清尚书阿喇尼侦御噶尔丹,次年,于多伦诺尔会盟。封多罗郡王,兼札萨克。三十四年(1695),因噶尔丹掠巴颜乌兰,遣子旺扎勒随郎中音扎纳赴喀喇呼济尔传谕内徙;从镇国公罕笃叛清,派兵追降其众。三十五年春,扈驾征噶尔丹,选部校库济根等7人为响导,与兄朋素克等各引10余骑赴巴尔岱哈山麓侦噶尔丹军踪迹,随平北大将军马思喀由拖诺山追剿,获胜而归。三十八年(1699)、四十八年(1709),先后向清朝贡献。③(?—1785)清朝大臣。姓图伯特氏。蒙古正白旗人。侍卫内大臣拉锡子。初由闲散授蓝翎侍卫。乾隆十年(1745),授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十三年(1748),署总管内务府大臣。十五年(1750),调工部侍郎,以西藏郡王珠尔穆特纳木札勒谋叛,受命同内大臣在准噶尔通藏隘口之阿里克、那克桑、腾格里淖尔、阿哈雅克四路设卡伦,以备御准部。十九年(1754),赴北路军营,管理新降杜尔伯特、辉特、和硕特等游牧。二十年以阿睦尔撒纳谋据准噶尔,受命同参赞大臣阿兰泰等驻防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二十一年,授参赞大臣,同将军成衮札布领索伦兵追剿并擒获和托辉特郡王青衮咱卜,封一等伯。二十二年,授工部尚书兼正红旗满洲都统。署定边左副将军。二十三年(1758),授靖逆将军,征新疆小和卓木霍集占。与三泰、奎玛岱率骑兵200余人夜进,遇敌300,被围,力战矢尽,阵亡。赠三等义烈公,谥武。 ④(?—1788)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绰罗斯氏。清札萨克固山贝子※朋素克长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扈跸木兰行围,授二等侍卫。翌年,随舒赫德等前往山东镇压白莲教王伦等起义,受嘉奖。四十三年(1778),因父获罪,受命袭爵。卒,子车凌多尔济袭。

猜你喜欢

  • 吾里补

    亦作“吾里不”。女真语音译,意为“积蓄”。金代女真人多有以此命名者。如奥屯吾里不、世宗孙※完颜从宪本名吾里不、徒单吾里补、※乌延吾里补等。

  • 松桃厅

    见“松桃县”(1295页)。

  • 速檀

    阿拉伯语sultan的音译。又译算端、素丹、锁鲁檀、苏勒檀等,今多译苏丹。原意为“力量”、“权柄”,后引伸为“统治者”、“君主”。伊斯兰教国家统治者的称号。10世纪伽色尼王朝创建者马赫穆德始用此称号,

  • 珠固部落

    藏族部落名,又作温珠固族。在青海省北门源县城东,东界甘肃天祝县,南至浩门河以南之卡素峡、多哇沟与互助县为界,西临仙米部落、北界甘肃省,有今门源县珠固乡全境。包括珠固义他、瓦查、录本科、旺加本、卫寿五小

  • 锡伯营

    清代新疆伊犁携眷驻防兵。乾隆二十九年(1764)自盛京徙置。初有兵千名,眷属3275口。自立1昂吉、6佐领。后增至8佐领,分八旗。领队大臣1人、总管、副总管各1人。每佐领设佐领、骁骑校各1员、领催4员

  • 方块白文

    我国白族早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因为每个字大体形成一个方块,故得名。方块白文与汉字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造字用字的材料,大多取材于汉字。主要有以下几种:1.音读汉字。利用汉字的音表达白语的意思,把汉字作注音

  • 定边左副将军

    清朝管理喀尔喀蒙古的最高长官。雍正(1723—1735)初,为征准噶尔,住彭福为定边左将军驻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札布哈朗特),任赛音诺颜部和硕额驸策凌为左副将军,驻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因征准噶尔

  • 萧陶苏斡

    辽臣。字乙辛隐。契丹族。突吕不部人。为奥隗部节度使萧里拔之孙。史载其为人谨慎,不妄交。道宗时入仕。清宁九年(1063),国内发生“重元之乱”,举家赶赴道宗行宫,投入平叛。时年尚幼,已如成人,补笔砚小底

  • 能尚

    景颇语音译。汉语称“官庙”。详见“祭官庙”(2088页)。

  • 渴密里

    即“哈密”(16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