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羌笛

羌笛

古代羌人传统吹奏乐器,有悠久历史。秦汉以前,游牧于黄河、湟水一带的羌人,即用羊腿骨或鹰翅膀骨制笛。早期的羌笛既可当吹奏乐器,又可作马鞭,所以又名“挝”(马鞭)或“吹鞭”。两汉以前,羌笛只有三、四个按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一最高音按孔,最后定型,留传至今。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记述了这一演进过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自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挝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商声五音毕。”近代流行于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声阶的双管双簧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呈方筷形,长约15—20公分,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捆紧,竹簧插于管头,竖吹。演奏时多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娓娓动听。

猜你喜欢

  • 爱马

    即“爱马克”(1897页)。

  • 古族名。一作傁,又称賨叟、氐叟、青叟等。“叟者,蜀夷之别名”(《尚书·牧誓》孔颖达疏)。汉代谓蜀为叟。叟兵即蜀兵。汉至六朝,分布在今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等地。西汉元封二年(前109

  • 考郎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所设哈兰城卫和正统后所设哈郎卫称作海兰城卫或海兰卫。

  • 宁州土知州

    元、明彝族土官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宁部置宁州(辖今云南省华宁、通海、峨山一带)后,以当地彝族首领任知州。明初禄威任职。洪武十六年(1383),其弟弄甥赴京朝觐,次年明授弄甥土知州。宣德元年(

  • 毕拉尔路协领公署

    见“毕拉尔路” (757页)。

  • 哈喇哈什郭勒

    见“达利水”(727页)。

  • 番僧源流考

    书名。有关西藏宗教史书。由驻藏帮办大臣钟方于道光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842—1844)间编成此书。该书虽较简略,然在道光时,已属佳著。内容除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两大禅师世系外,尚有哲布尊丹巴、济咙、

  • 伊室点密

    见“室点密可汗”(1749页)。

  • 正黄旗牧厂

    清正黄旗所属牧场。位于张家口西北。东至镶黄旗牧厂界,西与北邻察哈尔正黄旗,南接长城。东西距130里,南北距250里。厂官吏驻诺莫浑博罗山。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一带。

  • 元朝秘史注

    书名。清李文田撰。15卷。作者精于史地之学,擅长史料辑佚校注,尤致力于15卷本《秘史》的校注考证工作。此书引证正史、方志,旁及《蒙鞑备录》、《古今纪要逸编》、《北边备对》等宋金元人史乘笔记碑碣等著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