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苏非派

苏非派

伊斯兰教教派之一。语源有3说:一言出自希腊文“索非亚”,意谓“智慧”;一说出自阿拉伯语“沙甫”,意谓“纯洁”;多数学者主张源于阿伯文“苏非”,意为“羊毛和驼毛”。以其首领常穿羊毛长衫而得名。其最早发源地是伊拉克、叙利亚。后传入埃及、西班牙、马格里布诸地,被视为异教。11世纪时被改造纳入正统派合法地位。其间溶入了佛教、柏拉图某些思想因素。16世纪中期传入新疆南部,通称“依禅”。继传入甘宁青地区,形成西北穆斯林门官。主张神智论和泛神论,追求通过沉思和冥想途径进行功修,并以神秘的仪式,即不断低声默念“则可若”(一称“齐克尔”)以代替每日5次的纳玛孜,来达到“人神合一”,“见我便见他,见他便见我”的境界。教团首领常被推崇为“圣人”,谓为拥有“神奇”的力量。功劳卓著的圣徒墓地被当作朝圣地点。其流派支系很多。

猜你喜欢

  • 怒比

    怒语音译,意为“怒人使用的升”。解放前云南省怒江地区的怒族用以计量粮食的单位。系用竹筒制成,约20厘米高,口径约8厘米。实际过去怒族人所使用的升很不划一,与他们计量观念单薄有关。

  • 爱萨达德华

    见“爱萨”(1897页)。

  • 那木大黄台吉

    见“脑毛大”(1901页)。

  • 内札萨克

    参见“札萨克旗”(435页)。

  • 勒脚歌

    壮族民歌体裁。亦称“勒脚欢”。普遍流行于壮族各地。有五言、七言或五七言嵌句,每首多为四句,也有八句、十二句和不定句。五言四句称“欢”,七言四句称“歌”。皆押脚韵与腰韵。如第一句末字取“0”韵,第二句第

  • 兴辽国

    辽代渤海人建立的反辽政权名。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渤海始祖※大祚荣裔孙※大延琳创建。大延琳初仕辽,任东京舍利军详稳,早有复国之志,是年八月,趁“岁大饥”,民怨思乱之机,率部众杀户部使韩绍勋、副使

  • 窝集左卫

    见“兀者左卫”(110页)。

  • 阚首归

    ?—491北魏时高昌王。阚伯周子。太和(477—499)初,父卒,弟阚义成继位。岁余,受柔然支持,杀弟自立为王。十五年(491,《魏书·高昌传》作五年,481年恐误,时阿伏至罗尚未西迁),为高车王阿伏

  • 泑泽

    西域古湖名。《说文解字》曰:泑泽,在昆仑下。即“蒲昌海”(2319页)。

  • 大昭顺

    渤海国宗王。末王※大諲譔子。开平元年(907)五月,奉命朝后梁,贡海东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