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苦夷

苦夷

明代“野人女真”的一支。又作苦兀。唐称窟说、元曰骨嵬,后作库页、库野等。居库页岛塔他玛山西麓、郭多和河、博和毕河、音格绳河、塔塔玛河、德必河、萨哈林、如烈河、楚克津河诸河流域。明代隶奴儿干都司囊哈儿卫。其社会尚滞留于母系氏族发展阶段,妇女地位较高,女多男少,故又名“女国”。其人多毛,故又称毛人。早婚,女生先定以狗10岁娶。亲死,刳肠胃,行三年祭。男发剃顶心,以前发蓄其后,长至肩即截去,习穿熊皮、鱼皮,草笠布衣,缀红布卐字于肩背,性勇悍好斗,出必携刃。妇女幼时刺唇,姻涂为饰。部无君长,守信质直。明永乐十一年(1413),宣德八年(1433),《敕修奴尔干永宁寺记》、《重修永宁寺记》碑,均有其人的记载。清时设姓长、乡长统之。语言单音节,近印度尼西亚各族。邻族有费雅喀、鄂伦春、赫哲、吓夷等。后金天命二年(1617),努尔哈赤发兵征讨,皇太极时皆内附,部分隶旗籍成为满族共同体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 布拉克把什城

    古城遗址。位于今新疆伊宁县阿热吾斯塘乡布拉克把什村北200米处。海拔690米,北倚天山科古尔琴山,南距伊犁河7公里。城呈方形,边长200米,夯土建筑,城垣残高1—2米,墙基宽约10米,城外有护壕环绕,

  • 芦笙舞

    苗族民间舞蹈。源于庆丰收、祭祀活动,现青年男女社交活动时,常有此舞。男子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伴随节奏翩翩起舞。芦笙比赛时,吹奏者边舞边作技艺较高的动作,仿效动物姿态及各种劳动及生活动作,如鹰舞、燕舞、

  • 亦作辖。满语希鸦合音,音译,汉译“侍卫”。清代帝王的侍从护卫武官。明万历十六年(1588),扈尔汉(佟佳氏)从其父归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时年13,被抚为养子,赐姓※觉罗。稍长,使为虾。三十七年(16

  • 好儿趁

    明代东蒙古部名。亦译作“火儿慎”、“尔慎”、“好陈”等,均为蒙语“科尔沁”的音译。源于蒙元时期的※“豁儿臣”(火儿赤),意为“带弓箭的人”。初为成吉思汗带弓箭的侍卫,元代为怯薛执事之一,成吉思汗弟哈撒

  • 合迷里

    即“哈密”(1630页)。

  • 绲戎

    古族名。又作昆戎、昆夷、犬夷、犬戎、畎戎等。商至西周,为※西戎之大族,春秋战国时为※西戎八国之一。原居秦晋,后迁居陇山西,与周族为邻。周“文王事昆夷”(《孟子》),双方时战时和。周穆王出兵征伐,关系破

  • 慕容兆

    唐代吐谷浑王族。慕容氏。※慕容曦皓子。开元二十六年(738),父卒,嗣立,袭爵。至德三年(758)后,安乐等州为吐蕃所占据,吐谷浑部众被迫东迁,散在朔方、河东境。

  • 锡讷克乌尔鲁克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贵族。又译锡尼凯乌尔鲁克。满官嗔(蒙古勒津)部人。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与右翼领主亦不剌等决战前夕,在危难中养护了巴尔斯博罗特3岁幼子俺答,并将其救出右翼交与达延汗,故有功于

  • 红教

    藏传佛教(喇嘛教)宁玛派之俗称。因该派僧人以红袈裟为僧装、戴红帽,故称。详见“宁玛派”(627页)。

  • 降喀宗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亦作江卡宗,绛喀溪。宗衙门驻降喀村,故名。藏语音译,意为“远舍”、“远处的房子”。19世纪中叶设置。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门隅中部的章玛河沿岸。1853年,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