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萨都剌

萨都剌

约1300—1348

元代诗人、书画家。又作萨都拉,字天锡,号直斋。“萨都剌”,系阿拉伯语音译,即“安拉赐福”之意。回回人。先世大食(今阿拉伯)人。祖父萨拉布哈与父阿鲁赤于13世纪随蒙古军东来,镇守云、代(今属山西大同、代县)诸地,遂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境)。自幼聪明,善文词。泰定四年(1327)进士。次年任镇江路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后历任江南行台掾、闽南福建肃政廉访司知事、燕南河北肃政廉访司经历等,任内多善政,开仓救贫、惩治豪奴,甚得人心。晚年寓居武林(今杭州),后入方国珍幕府。擅长诗词,体裁多样,尤以宫词和艳情乐府见称于时。感遇时事,往往发于诗词之中,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其风格“流丽清婉,豪放刚健,名重一时。”遗诗700余首,代表作有《谩兴》、《鬻女谣》、《征妇怨》、《织女图》、《早发黄河即事、《题画马图》、《过居庸关》等;词以《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等最有名。著有《雁门集》、《西湖十景词》、《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等。工书,善楷书,长篆刻。工画,其画论也颇有新意。多佚亡。存留画作有《严陵钓台图》、《梅雀》等,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 元定宗

    见“贵由”(1653页)。

  • 恒乍绷

    ?—1803清代云南维西反清起义首领。又作恒乍崩、恒兆绷等。云南维西厅岩瓦乡弥尔古(一作莫言古)村人。傈僳族。幼学为“端公”,代人占卜治病,人称“沙泥”(巫医)、“活佛”、“神王”,民众悦从。嘉庆二年

  • 高禾

    ?—1872清咸丰年间苗族起义首领。贵州台拱(今台江)人。苗族。咸丰元年至三年(1851—1853),台拱地区连遭水、旱、虫灾,粮食歉收,而租赋不减,激起苗民不满。三年,与苗民※九松率台拱、黎平、古州

  • 烧钞

    元代指将破损之昏钞(烂钞)焚毁。大都(今北京)及诸路交钞库(又称行用库)按户部所定昏钞倒换体例,以料钞(又称新钞)易昏钞,所换昏钞加盖印讫退入库。每季各路令纳课正官解赴省部或行省烧钞库焚毁,由行者或廉

  • 忽必来

    ①(?—约1211)蒙古国大将。又译虎必来。八鲁剌氏。雄勇善战。享“那颜”(官人)称号。早年与弟忽都思投附铁木真(成吉思汗),随从统一蒙古各部。宋淳熙十六年(1189),拥戴铁木真为蒙古部汗,充“云都

  • 韦州城遗址

    西夏遗址。地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大罗山东麓。西夏景宗李元昊时期(1032—1048)所建十二监军司之一静塞监军司驻地。毅宗李谅祚于奲都六年(1062)改名祥祐军。城呈方形,东西长571米,南北宽540米

  • 奥剖

    怒语音译,意为“最尊敬的父辈”。旧时云南省怒江的怒族对舅父的称谓。怒族人认为“天下最长的是道路,亲属间最长者为舅父”。在习俗上,外甥女出嫁时,舅父可得一条牛的彩礼。在舅父面前不能开玩笑,以示尊敬,反映

  • 甲渠侯官衙遗址

    汉代内蒙古官衙遗址。俗称破城子。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南纳林、伊肯两河间的戈壁滩上。为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长官甲渠侯的官衙。遗址大部为砂砾掩没。往西300米,南北排列一字形烽燧和双重塞墙遗迹。1

  • 建州右卫

    见“建州卫”(1543页)、“建州左卫”(1543页)。

  • 孜牙墩

    ?—1815清代新疆维吾尔族阿訇。喀什噶尔(今喀什)塔什密里克庄人。属伊斯兰教黑山派。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娶居京之喀申和卓女为妻。喀申和卓系“白山派”遗裔,向居和卓坟附近。他因恳请将妻室移往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