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杖鼓

蒙古杖鼓

蒙古族传统打击乐器。亦称蒙古细腰鼓。源于汉、魏时期,宋代陈旸《乐书》载:“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敦煌石窟北魏壁画和云岗石窟北魏雕刻中有较多演奏杖鼓的场面。后传至蒙古,元代被纳入蒙古宫廷宴乐队。据《元史·礼乐志》载:“杖鼓,制以木为框,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山西永乐宫壁画元代演奏图中,亦有演奏杖鼓的图像。明代仍在民间和蒙古贵族宫室广泛流行。明后期,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被吸收入寺院,用于佛教活动。清代宫廷卤薄乐和清乐中亦使用杖鼓。演奏时,以皮绳系两端,横挂于腹前,右手以竹木细棍敲击右面鼓,左手以掌拍击左面鼓。亦可竖挂于腹前,两手同时敲击上鼓。因手掌和棍击鼓发出不同音量和节奏,在乐队中产生特殊的效果。

猜你喜欢

  • 四坊头

    参见“坊头”(960页)。

  • 喀巴卫

    见“忽把卫”(1488页)。

  • 同庆

    于阗国王李圣天年号。912—940年,凡29年。

  • 栽岩议事

    苗族民间议事组织。也称埋岩议事。流行于贵州榕江及广西一些地区。苗语称“耶吉富襄”(意为“寨头栽岩议事”)。与※议榔组织相同。由一寨或数寨联合集议,制定出共同遵守的公约。将公约条款向寨众宣布后杀牛或猪分

  • 东岱

    藏语音译。唐吐蕃军政建置,意为“千户”,隶属“五如”或“四如”之下,设东本一千户长管理。详见“部落使”(1906页)。

  • 搽里八万户

    详见“蔡巴万户”(2443页)。

  • 箕之役

    春秋时期狄人和晋国的一次战争。春秋前期,狄人遭到秦、晋的驱赶,向东迁徙,进入太行山及华北平原,以潞氏为首的赤狄联合白狄、长狄、众狄等建立强大的北狄国家,并不断与华夏诸国发生冲突。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

  • 南京三司使司

    契丹地方官署名。掌管南京道(治所在今北京)财政。置官有:三司使、知三司使事、知三司事、三司副使、同知三司使事等。属南面京官。《辽史·百官志》称:“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契丹三司与中原不同,不主全国

  • 洗期麻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新分出来的一支彝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巍山、景东、普洱、澜沧、西畴、广南、弥勒、泸西、文山、开远、新平、易门等地。 详见“彝族”(2594页)。

  • 立春仪

    契丹节日仪俗。立春之日。皇帝出就内殿,拜先帝御容,臣僚于殿前石阶合班,拜。帝进御容酒,戴幡胜,并赐群臣。随之与土牛前上香,三奠酒,教坊动乐,侍仪使跪进彩杖。帝鞭土牛,臣僚跪左膝,受彩杖。司辰报春至,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