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吐山
山名。在西藏日纳宗东北约60里处,属西藏管辖之地区。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西藏与不丹、锡金在日纳宗的日纳立鄂博为界,界北属西藏管辖,隆吐山位于界北。1888年英国侵略军入侵西藏后,进攻隆吐关卡驻扎的藏军守备部队。藏族军民予以坚决反击,但因清政府腐败投降而失败。隆吐山被英军侵占。
山名。在西藏日纳宗东北约60里处,属西藏管辖之地区。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西藏与不丹、锡金在日纳宗的日纳立鄂博为界,界北属西藏管辖,隆吐山位于界北。1888年英国侵略军入侵西藏后,进攻隆吐关卡驻扎的藏军守备部队。藏族军民予以坚决反击,但因清政府腐败投降而失败。隆吐山被英军侵占。
辽太祖子耶律倍封号。倍于神册元年(916)被立为太子,天赞五年(926)从征渤海,为前锋,夜围忽汗城,渤海国主大譔降而复叛,太祖破之,立东丹国,封倍为人皇王以主之。
见“跳丧”(2358页)。
匈奴姓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其族“多勇健”,晋代,屡聚众反抗。武帝司马炎(265—290年在位)时,骑督綦毋伣邪随军伐吴有功,晋赤沙都尉。
即“和硕”(1444页)。
古国名。15世纪20年代,中亚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分裂,东部为乌兹别克汗国所据。1456年,汗国部分游牧部落因不堪忍受阿布勒海尔汗压迫,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下,东迁至吹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受到察
亦作我著进台吉,见“打赖宰生台吉”(431页)。
即“稽胡”(2512页)。
部分彝族的自称。或作六米。原为村寨所处地名,渐变为支系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景东、景谷、普洱、墨江、云县、凤庆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亦作江卡宗,绛喀溪。宗衙门驻降喀村,故名。藏语音译,意为“远舍”、“远处的房子”。19世纪中叶设置。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门隅中部的章玛河沿岸。1853年,清朝
见“穆伦德克汗”(2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