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山族

高山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40万(1977年),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西部平原及兰屿岛上。在外,祖国大陆共有2909人 (1990年)。因住地与文化特征的差异,内部又分※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不同名称。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中又可分成3大语团:泰雅语团;曹语团;排湾语团。据考古资料证实,其先民在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旧石器晚期的※“左镇人”,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祖先,后来也有部分从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迁入,相互融合。三国时称“山夷”,隋唐至元称“流求土人”,明代称“东番”或“东番夷”,明末至清又陆续出现“番族”、“土番”、“生番”、“熟番”、“平埔番”等名称。日本侵占台湾时又改称“蕃族”、“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遍称高山族。以社为聚落单位,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为主,但在阿美人中还保留母系社会残余,盛行男子入赘女家,世系随母系,家业由长女继承。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作物主要有稻、粟、芋、薯、豆类和瓜果蔬菜等,家畜有牛、猪、鸡、犬等。居于山地的高山族,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是男子一项经常性活动。居住在兰屿岛的雅美人则以捕鱼为主,农业(种芋)为辅。家庭手工业有纺织、制陶和竹、木、藤器加工。传统衣服以麻布或兽皮制成,式样各地有别。过去有文身黥面、缺齿、穿耳、拔毛、束腹等习俗。每逢春播秋收、喜庆节日都举行盛大歌舞,乐器有咀琴、鼻笛、弓琴等,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律。善长绘画、雕刻,富有艺术创造才能。虽无本民族文字,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相信人死灵魂不灭,盛行祖先崇拜。遇有重大行为或染疾,习惯占卜(鸡卜、鸟卜、水卜、草卜等)以问吉凶。富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1930年10月27日反抗日寇暴行的“雾社起义”,举世闻名。

猜你喜欢

  • 蒙迦独

    即庞迦独,因省去庞而加上姓氏蒙。参见“庞迦独”(1498页)。

  • 贡格

    ?—1755卫拉特蒙古青海辉特部台吉。伊克明安氏。卓哩克图和硕齐孙,第巴第四子。初隶和硕特部。雍正元年(1723),以罗卜藏丹津反清,偕诸兄弟降附清军,选兵助击罗卜藏丹津等于哈玛尔岭。二年,别编旗分佐

  • 荣庆

    1855—1912清代大臣、文士。蒙古正黄旗人。鄂卓尔氏。字华卿。光绪九年(1883),参加会试。十二年(1886)中进士,以编修充镶蓝旗管学官。后历任侍读学士、蒙古学士、鸿胪卿、通政副使。二十七年(

  • 阿旺郎卡甲木养

    清代西藏第穆呼图克图五世。藏族。为西藏工布地区黄教丹吉林寺住持,故又称丹吉林呼图克图。出生于工布扎嘉中地区。康熙十五年(1676),朝拜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受剃度,取法名。赐有大量寺庙、庄园,大小寺分布于

  • 凤迦异

    即“凤伽异”(326页)。

  • 乌拉泊古城

    位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约10公里乌拉泊水库旁,南倚天山,东扼通吐鲁番和南疆要道天山白杨沟。略呈方形,周长约2000米,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墙为夯土建筑。四个城角尚存方形角楼遗址,城

  • 莜面

    呼和浩特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即谚语所称“绥远三件宝”中之一“宝”。以麦面即燕麦面为原料,制做有三熟之说,即麦子要炒熟,和面时要用滚开水烫熟,成形后要蒸熟。主要有搓鱼鱼、摊窝窝、压饸饹、吃团儿、

  • 吉兑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其庄园在藏绒。清乾隆十六年(1751)达赖喇嘛任命吉兑乃索南彭错与雪康巴同为阿里总管,该家族始入西藏贵族上层。道光二十七年(1847)有雪尼吉兑巴陪噶伦沙扎赴乍丫,咸丰三年

  • 诃咥

    见“阿跌”(1197页)。

  • 汉阳郡

    古地名。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天水郡设。以位于西汉水之阳而得名。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辖十三城。三国魏时仍改名天水郡。原居民多氐、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