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周敦颐

周敦颐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生卒】:1017——1073

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生卒】:1017——1073

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猜你喜欢

  • 程嵋

    【介绍】:清江苏常熟人,字禹开,号眉山。写花卉有逸致,墨兰近赵孟頫一派,尤擅画竹。书学欧阳。工诗。有《香雪集》。

  • 萧子珉

    【生卒】:485—498【介绍】:南朝齐南兰陵人,字云玙。齐武帝子。初封义安王,后改永阳王,继衡阳元王道度为孙。为明帝所杀。

  • 刘士逵

    【介绍】:名或作世逵。明浙江慈溪人,字伯鸿。嘉靖进士,历御史,出按近畿。劾太监严绶与吏部尚书许讚,尽揭六部贿滥之弊,忤帝意,斥为临淮知县,终襄府长史。

  • 张洛行

    【生卒】:1810——1863一名乐行。安徽亳州(今亳县)人。当地捻党首领。咸丰二年(1852)与龚得树在安徽雉河集聚众起事,反对清廷,被推为“总捻首”。次年,太平军北伐部队进入安徽时,率各地捻党纷起

  • 袁朗

    【介绍】:隋唐时雍州长安人。袁枢子。仕南朝陈为秘书郎,为江总所重。尝制千字诗,当时以为盛作。累迁德教殿学士。入隋历尚书仪曹郎。唐高祖武德初为齐王府文学。太宗朝累封汝南县男,再转给事中,贞观初卒。有集。

  • 张顶

    【介绍】:唐抚州人,字不惑。本姓王。隐于渔钓,颇能诗。宣宗大中间,抚州刺史蔡京禁人于州内放生池渔罟。顶乘小舟而钓,京遣吏捕之,顶献诗脱身而去。

  • 杨长年

    【介绍】:清江苏江宁人,字健行,号朴庵。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初曾主讲上海敬业书院,后移主钟山书院。卒年八十余。有《周易省心录》、《春秋律身录》、《妙香斋诗文集》。

  • 陈卓

    【介绍】:宋兴化军莆田人,字立道。刘居仁子。光宗绍熙元年进士。历知江州、宁国府。丞相史弥远欲见之,谢不往。为翰苑官,草诏告中外,读者感动。理宗端平二年,签书枢密院事,未几丐祠还里。平生不营产业,以赞书

  • 洪湛

    【生卒】:963——1003字惟清,升州上元(今江苏南京)人。自幼好学。雍熙进士。历右拾遗、直史馆,知郴、舒州等。咸平中,与王钦若同修起居注。有才干,五使西北巡视边事。因事削籍,流放儋州。遇赦,行至化

  • 徐鸿儒

    【生卒】:?——1622巨野(今属山东)人,明代山东农民起义领袖。他与王森、王好贤父子利用闻香教(白莲教的支派)组织农民,秘密活动二十余年,徒众近二百万。天启二年(1622),联合武邑于弘志等起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