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于谦守卫北京

于谦守卫北京

明景帝时于谦抗击蒙古瓦剌部骚扰、保卫北京的战役。于谦(公元1398年—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宣德、正统时历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京师大震,百官张惶失措。于谦毅然以国家安危为己任,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拥立英宗弟郕王为帝,是为景帝;反对徐珵等提出南迁的主张,坚决保卫北京;杀王振党羽马顺。于谦被任为兵部尚书,担负起保卫京师的任务。于谦调集军队,加强城防,并派人四出召募民兵,由本地官司率领操练,遇警调用。北京城内居民纷纷赴官投报杀敌,大大加强了北京的防御力量。同年十月,瓦剌部首领也先驱兵直抵北京城下,于谦率二十万大军迎战,在当地居民的支持下,经过五天激战,也先连战皆败,又闻明援军将至,恐断其归路,遂由良乡退去。于谦论功加少保,总督军务。他积极备战,令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永平(今河北卢龙)、山海(今河北山海关)、辽东(今辽宁辽阳)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将京师三大营改为“团营”,选精兵十五万,分十营团操,改变过去不相统一的混乱情况,提高了战斗力。次年,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英宗乘景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诬以“谋逆”罪,惨遭杀害,家属戍边。宪宗时,其子于冕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孝宗时諡肃愍,神宗时改諡忠肃。

猜你喜欢

  • 长坂之战

    曹操追击刘备的战争。官渡战后,刘备投奔荆州(治今湖北襄阳)牧刘表、刘琮父子。刘表死后,子刘琮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南下。刘备被迫从樊城(今湖北襄樊北)向荆州的军事重镇江陵撤退,途经襄阳,随从兵众达十多

  • 滦州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驻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于1911年10月29日(宣统三年九月八日)联名通电,要求清廷立宪。清政府急派驻保定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往滦州“宣慰”。吴禄贞本是革命党人,又

  • 耶律留哥起兵

    金末契丹族人反金斗争。蒙古兴起后,金朝加紧对境内契丹人的防范与压迫,使契丹人与女真贵族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卫绍王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契丹人千户耶律留哥乘金朝调遣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

  • 西秦

    十六国之一。鲜卑贵族乞伏国仁建立。淝水战后,前秦衰落。建义元年(公元385年), 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单于,定都于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境内)。在位四年死,其弟乞伏乾归继立,脱离前秦控制。太初七年(公元

  • 南坡之变

    元英宗硕德八剌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被害事件。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正月,仁宗死。三月,英宗即位。英宗自幼受汉族文化影响,即位后决意革新政治,推行“汉法”。当时仁宗之母答己太后与右丞相铁木迭儿互

  • 杨镇龙起义

    元初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杨镇龙,浙江宁海人。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二月,杨镇龙以玉山县(今属江西)龙兴山为根据地,率众起义,自称大兴国皇帝,建元安定,所部军士额刺“大兴国军”,众号十二万人。起义

  • 五军都督府

    官署名。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分领全国卫所,掌兵籍和军政。但军队征调权属兵部。

  • 断发文身

    西周封国吴的早期历史传说。周太王欲传位少子季历,长子太伯(一作泰伯)、次子仲雍窥知其意,相约逃往荆蛮,以让季历。太伯、仲雍到荆蛮后,改从当地风俗,断发文身(截去长发,在身上刺上花纹),相继被立为当地君

  • 匈奴的分裂

    两汉时匈奴因统治集团内争曾两次分裂。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五单于争立,是为匈奴第一次分裂(参见“五单于争立”)。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因连年旱蝗,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

  • 严光垂钓

    东汉初年名士严光隐居垂钓的故事。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严光(一作严遵),字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曾一起学习经书。刘秀即皇帝位后,严光变更姓名,隐居于齐国泽中, 披羊裘垂钓。刘秀命图画严光形貌四处访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