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内阁

内阁

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然实现了“乾纲独断”,却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从翰林院等文斡机关中选调官员加以殿阁大学士衔,为皇帝顾问。成祖时,选调翰林院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因文渊阁在内廷,故称“内阁”。内阁大学士官秩一般不过五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职权仅遵命办事而已,是皇帝的一个机要秘书机构。仁宗以后,以六部尚书中一些人入阁兼领大学士衔,并成为制度,内阁专任批答奏章,职权渐趋显重。英宗时,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皆四朝元老,执掌“票拟批答”,于是六部只能承奉意旨办事。世宗时,朝位班次,内阁列在六部之上。因明代定制不设丞相,内阁大学士只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代沿置,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名额不定,满汉各半。其职权仅票拟诏旨。内外大臣奏折,由皇帝亲自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丧失实权,只有虚名。清末实行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

猜你喜欢

  • 骑士

    西汉时根据地方特点训练各种兵卒,西、北边郡产马地区训练骑兵,称骑士。

  • 扬州战役

    宋元间一次重要战役。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宋建康(今江苏南京)失守后,元军攻扬州(今江苏扬州)。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与部将姜才率军民固守不屈。阿术筑长围以困之。姜才屡次率军出击失利,仍坚不接受阿术

  • 端平入洛

    又称三京之复。宋理宗时出兵收复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一次军事行动。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朝灭亡,南宋朝臣赵范、赵葵、全子才等建策守河、据关

  • 宋教仁之死

    亦称宋教仁案或简称宋案。宋教仁字遯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中华民国成立后,热衷于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主张扩大同盟会,争取国会多数席位,组织政党内阁。19

  • 北周

    朝代名,北朝之一。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7年),宇文泰子宇文觉废拓跋廓自称皇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定都长安。北周的疆域,灭北齐前,东以今白云鄂博、包头、河曲、洛阳一线为界,与北齐相邻,西至今新疆

  • 练兵处

    清政府为统一军制,编练新军而设置的机构。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开始改革军制,准备编练新军,淘汰绿营,在京师设立练兵处,以亲王一人总理练兵事务,设会办大臣、襄办大臣、提调各一人协同主持,下设军

  • 巡警部

    清末官署名。清政府为加强统治,维持地方治安,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京师及各省举办巡警(警察),特设立巡警部专司其事。主官为尚书、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警政、警法、警保、警学、警务五司,管理京城内

  • 平定刘辟

    刘辟为贞元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度支副使。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 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度支副使刘辟率成都将校上表请节度使之职,朝廷不许。授之给事中,刘辟不赴任。时宪宗初即帝位,以宁事息人为务,十二

  • 枢密院

    官署名。唐代宗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掌承受表奏,传达诏命,隐操内廷政事。德宗时,宦官操纵兵权,内枢密使权力日益扩大。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枢密使为崇政使,以亲信文臣代居其职

  • 僚族起义

    唐前期四川少数民族起义。唐太宗征高丽无功而还,伺机再次东征,乃令强伟等役民赶造战船。重役摊及四川僚族。僚族无技造船,不得不雇佣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人,大船一艘,往往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除出绢雇人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