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

又称护国战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夺胜利果实,继孙中山之后当上临时大总统,开始逐步建立独裁统治,进而帝制自为,不断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决定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极。帝制丑剧登场,立即激起全国声势浩大的反袁斗争。孙中山发表宣言,号召人民共同“戮此民贼”,积极发动武装反袁。在进步党梁启超等人的策动下,被袁软禁在京的原云南都督蔡锷潜返昆明,和已到云南的国民党人李烈钧等,联络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起兵讨袁。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唐继尧兼任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坐镇云南,护国战争开始。蔡锷率第一军与前来镇压的北洋军激战于四川叙州(今宜宾)、泸州、綦江等地。因帝制已犯众怒,反袁深得人心,在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下,护国军能以寡敌众,节节胜利,影响不断扩大,贵州、广西等省也先后响应讨袁,宣布独立。随着护国战争的进行,各地普遍开展反袁斗争,迅速形成全国反袁高潮。帝国主义列强见袁世凯已成众矢之的,为保持在华既得权益,联合“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帝制自为也使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其亲信段祺瑞、冯国璋等都对帝制持抵制态度。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恢复大总统职位。护国军方面认为袁世凯已成民国罪人,坚持要他下台,并联合滇、黔、两广等各省反袁势力,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组成军务院,不再承认袁世凯政权。人民群众的斗争更如火如荼,反袁形势继续发展。广东、浙江、福建、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的袁世凯心腹爪牙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绝境, 6月6日忧愤而死,护国运动宣告结束。护国运动虽然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迷梦,恢复了共和制度,但却没有结束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袁世凯死后,代之而起的是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猜你喜欢

  • 汉鄂战役

    宋元间一次重要战役。元军攻占襄阳(今湖北襄樊)后,南宋命张世杰率兵固守郢州(今湖北钟祥),封锁汉水。同时增修加固鄂州(今湖北武昌)一带城垣工事,控扼长江咽喉。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军出襄阳,绕

  • 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统治、保卫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斗争,又称“赣宁之役”。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立即着手建立独裁统治。1912年8

  • 冯太后执政

    冯太后 (公元442年——490年), 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幼年没入宫中。太安元年(公元455年), 冯氏十四岁,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选其为贵人;次年立为皇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

  • 中都战役

    金蒙间一次重要战役。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蒙古军于乌沙堡、浍河堡大败金军后,十月,前锋直逼金统治中心中都(今北京)。主战派完颜天骥与完颜律明先后奉命组织军民,以坚固城垒为依托,在中都城内外奋战抵抗

  • 南凉

    十六国之一。鲜卑贵族秃发即拓跋乌孤建立。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以廉川堡(今青海乐都东)为都城。太初元年(公元397年),改称武威王。徙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乌孤死后,其弟秃发利鹿孤继位,

  • 仁宣致治

    明初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掌朝政,多

  • 武毅军

    清末聂士成所部清军。1895—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及督办军务处商定,在云集直隶、奉天淮军中挑留马步三十营,对旧营制稍加变通,增加工程队、医院等,组建成武毅军,驻防芦

  •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创制后,约于天赞(公元922年——926年)年间,阿保机皇弟迭刺又仿回鹘文,并吸收汉字某些成分,制成一种自上而下连续直书、笔画比较精简的单音缀方块字, “数少而该贯”,称“小简字”,即俗所谓契

  • 唐征高丽

    唐初,朝鲜半岛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三国均李使与唐来往。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之后,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以高丽联合百济攻新罗为借口,遣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劲旅四万,战

  • 经界推排

    又名推排经界,简称推排法。南宋末年分区逐级检核官、民户田庄,厘定赋税的措施。南宋绍兴以后历次实施经界法,均遭官僚豪绅强烈反对与抵制破坏,成效甚微。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贾似道推行公田法后,次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