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元参赞延寿书

三元参赞延寿书

五卷。元李鹏飞(生卒年不详)撰。李鹏飞,自号九华澄心老人。池州建德(今属安徽贵池)人,以行医济人为乐,终为名医。编撰《三元参赞延寿书》五卷。《三元参赞延寿书》,又称《三元延寿参赞书》。此书篇首有四序三跋。其中四序二跋作于元世祖至元辛卯至甲午年间(1291-1294),只有和元呆(人名)跋作于元惠宗至元四年戊寅(1338),较其他序跋晚出四十余年。说明此书当成于元世祖末年。据李鹏飞自序所述,戊辰(1268)年试太学,至礼部,少憩于飞来峰下,忽然遇宫道人,宫道人对他讲述人生有天元、地元、人元等三元之寿各六十,共一百八十岁,因不加戒慎,则日损其寿。并说精气不固,减天元之寿;谋为过当,减地元之寿;饮食不节,减人元之寿。李鹏飞据宫道人三元之说而搜罗诸书,集而成编。全书分五卷。其中第一卷为《人说》及《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章,讲述人之形、神生成;强调男女居室不可废,但应知所戒慎。第二卷为《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章,以屋喻身,言养生之道等。第三卷为《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章,就五味饮食等,引医药养生书而言其适宜或禁忌之事。第四卷为《神仙救世却老还童真诀》章,言人因动作施泄,散失元气,有损天元之寿。第五卷为《神仙警事》章,讲戒情调摄乃养生之本,以不损为延年之术等。书末有《阴德延寿论》与《函三为一图歌》,叙述积阴德而延寿的故事数则,及咏全三元之寿的五言歌词,并载有二十四节二十八宿外圆内方的八卦图一幅。总其书所言,都是强调惩贪窒欲养生之要,以全人的三元之寿。其大概是说人的三元之寿已定,损之越少,全其寿的可能性越大。书中证引广博,有名者如老、庄、孔、孟、黄帝、彭祖、陶弘景、苏东坡以及《内经》、《素问》、《灵枢》、《黄庭》、《阴符》、《淮南子》等经书。其不知名者皆称之为“书云”。因此书收录甚广,故《四库提要》称“其说颇为丛杂”。此书对于后世养生及后世学者对古人养生学的研究,实为可参考之作。现存明《道藏》(题《三元延寿参赞书》)本,清《四库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洞庭湖志

    ①十四卷。清陶澍修,万年淳撰。陶澍,详见《江苏水利全书》。万年淳,字弹峰,华容举人,博学多文。嘉庆二十年(1815),陶澎在都宫侍御时,有前长沙郡守沈廷瑛举叶世基所辑《洞庭湖志》稿,乞为划定。因巡城无

  • 脚气集

    又名《玉峰先生脚气集》。二卷。南宋车若水(生卒年不详)撰。车若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其书从子车惟一跋,可知其书成于咸淳甲戌(1274),因车若水患脚气病,作书自娱,

  • 吕文懿公全集

    十二卷。明吕原(1418-1462)撰。吕原为明代诗文作家。原字逢源。秀水(浙江嘉兴)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除翰林编修。历中允,侍讲学土、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参议兼侍讲,入内阁预机务,

  • 别本潜邱札记

    六卷。清阎若璩(详见《尚书古文疏证》)撰。此书乃若璩之孙学林所编,亦有吴玉搢编纂之本。学林尊拜阎氏家学,故全依原文,不遗半字,一一录编,没有体例。学林自序称:“卷一至卷六乃大父有疑即录,自为问难之书。

  • 尔雅释例

    五卷。清陈玉树撰。陈玉树(1853-1906)字惕庵,江苏盐城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授教谕不就。治经通训诂,兼及史学,以求经世之用。撰《毛诗异文笺》、《卜子年潜》、《后乐堂集》及《尔雅释例

  • 春秋经传类联

    清王绳曾(生卒年不详)撰。王绳曾字武沂,无锡人。雍正八年进士,官扬州府教授。此书采辑春秋经传的词语,稍加点窜,集为对偶,共三十四类。书之自序云:“宋徐晋卿《春秋类对赋》,拘于声韵,选词难工,事弗类从,

  • 权度量衡实验录

    不分卷。清吴大澂(1835-1902)撰。吴大澂,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金石、文字学家。同治进士,官至湖南巡抚。著有《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书

  • 国朝书苑

    六卷。清沈昭兴辑。沈昭兴字砚贻。此帖是其得戴光曾所藏清代明人墨迹十四册,选取其中百家刻成六卷,名“国朝书苑”,分成六卷。戴光曾字松门。精于赏鉴,收藏书画甚富,与张书未同时。戴光曾没后,其书皆归沈昭兴。

  • 赵饴山全集

    五种,三十七卷。清赵执信(1662-1744)撰。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山东益都人。康熙年间进士,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右赞善。因于“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其全集五种为《饴山诗集》二

  • 孟子述义

    二卷。清单为锐撰。为锐字伯平,山东高密人。是编颇近讲章体,其引李光地、张江、王步青、何焯诸说,皆自论时文中来。以文法评经,尤蹈明人陋习。但“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一条,据《礼记·檀弓》、《春秋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