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品

书品

一卷。南朝梁人庾肩吾(487-551)撰。庾肩吾,字子慎,一字慎之,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庾肩吾自幼天资颖慧,八岁即能赋诗,后成为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庾肩吾初为晋安王国常侍,曾奉王命与刘孝威等共十人抄撰史籍,曾号为高斋学士。又历任江州刺史、武康县侯、中书令等职。庾肩吾除著述《书品》外,还撰有《南史本传》、《书断》等。《书品》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书评著作。作者在《书品》中对自汉至梁的一百二十余位书家整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中又更细致地分上、中、下三个层次,于是出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小等,亦即九品。在三个大等之前,庾氏以总序冠于前;在九个小等中,又分别加以总论、述评,使得《书品》总说精当,分论细致,生动形象再现书家卓异的艺术成就。上上品中只有三人:张芝、钟繇、王羲之。庾氏认为书法若“探妙测深”,其“尽形得势”似“神化之所为”,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得到的,而只有张芝、钟繇、王羲之才能“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意发于毫舌”(《书品》)。庾肩吾对草书之法深思而熟虑,对草书大家之作研究精到,因此叙述信手拈来,评论从容妥当,恰如其分,既给人以形象上的感性认识,更给人以理论上的深刻启迪。《书品》中上等共收包括以上三大家及崔瑗、王献之、索靖、钟会、卫瓘等十七位书家,中等收录有卫夫人、谢安等三十八位,下等收录有谢灵运、羊祜、裴邈等五十七位。《书品》评论颇具辞采,恰如张怀瓘所云:“肩吾才华既秀,草、隶兼善,累纪专精,遍采名法,尝作《书品》,亦有佳致。”因年代久远,古书辗转流传或后人传抄时删削更动,导致唐之魏征与庾肩吾虽生活时代邈不相及,却并列其间,以及序中所称与所列实际人数不符等,皆属传抄之误。《书品》保存了不少宝贵的书法艺术史料,颇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书品》不失为我国书评史上重要著作。《书品》有《续百川学海》本、《广汉魏丛书》本、《秘笈》本、《法书要录》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四品汇抄》本、《砚北偶抄》本、《湖北先正遗书》以及《四库全书》等版本。《四库全书》据浙江鲍士恭之家藏本收入。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题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亦收此书。

猜你喜欢

  • 物类相感志

    ①一卷。北宋苏轼撰。苏轼生平事迹详见《东坡易传》。此书主要记述磁石引针、琥珀拾芥、蟹膏投漆漆化为水、皂角入灶突烟煤坠、胡桃烧炭可藏针、酸浆入盂水垢浮等物物相感之事。全书共分总论、身体、衣服、饮食、器用

  • 谷俭集

    一卷。晋谷俭(生卒年不详,约东晋元帝初年前后在世)撰。谷俭,字士风,湘州桂阳(湖南郴州)人。元帝初,经刺史甘卓举为秀才,策试高第,授中郎。谷俭少有志行,寒苦自立,博涉经史。终身不仕,卒于家。阮孝绪《七

  • 左传杜解集正

    八卷。清丁晏(详见《周易述传》)撰。丁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没有《左传》就不明,孔子《春秋》也靠《左传》才能推见其微言大义,可惜汉魏古注大多亡佚,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在太康平吴以后,心术不正

  • 被褐先生稿

    十七卷。明华善述(1545-1621)撰。华善述,字仲达,江苏无锡人。是集凡十七卷。只末一卷为杂文,余皆为诗。据集前世贞序称:“其诗或并比兴而忘之,大概不可为典要。”深有不满之意。但亦将其列为四十子之

  • 玺召录

    一卷。明李日华(1565-1628)撰。日华事迹见《梅墟先生别录》条。该书主要记载作者于天启五年(1625)被召为尚宝司司丞时赴京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按日记载,始于二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月十五日,体例仿

  • 唐人选唐诗

    一卷。唐佚名编。敦煌本诗选两残卷。甲卷凡六家,计七十一首。前三首人名在断损处,不可见。其名存者,有王昌龄、邱为、陶翰、李白、高适。高适诗《上陈左相》一首,残佚后半。乙卷凡二家,录诗四十三首,末二首题李

  • 应山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宗元、朱荣实、周道源修,吴天锡等纂。刘宗元,字善长,河南商邱人,官应山知县。朱荣实,字秋园,安徽泾县人,举人。周道源,字镇廷,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人,举人,二人先后继

  • 益古演段

    三卷。元李冶(详见《测圆海镜》)撰。这是李冶写于1259年的关于天元术的普及著作。在自序中李冶称:“近世有某者,以方圆移补成编,号《益古集》,真可与刘李相颉颃。余犹恨其闭匿而不尽发,遂再为移补条段,细

  • 滂喜斋藏书记

    三卷,附宋元本书目一卷。清叶昌炽撰。滂喜斋为潘祖荫之藏室题名。潘祖荫(1830-1890),字东镛,号伯寅,又号郑庵。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自幼好学,笃嗜藏书,每获一书,辄为解题。初

  • 论语古注择从

    一卷。清俞樾(详见《论语郑义》)撰。樾认为《论语集注》为功令所限,渐迷其本。朱子有全用古注的,有改订旧义的,对的固多,错的也不少。差之毫厘,失之远矣。全用古注,学者不知其所依据,改订旧义又不能辨其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