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集传

书集传

六卷。宋蔡沈(1167-1230)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元定之子,建阳县(今属福建)人。沈少学于朱熹,年仅三十,遂弃举子业,专心研究理学;元定谪道州,沈从之,与父常以理义自娱;元定去世,沈徒步护丧归。屡荐不就,因隐居九峰,学者称为“九峰先生”,明代追谥文正,《宋史》附《蔡元定传》。沈之学出自朱熹,继承朱熹理学传统,宣扬心学、心法,提倡德、仁、敬、诚。庆元己未(1199)年冬,沈受朱熹之命作《书集传》,至嘉定己已(1209)年始成,先后历时十年。《书集传》又称《书经集传》、《书经集注》。沈撰此书,“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书集传·自序》)”。此书分别《尚书》今文、古文并注之,故称“集传”。此书不作烦琐考据,说解力求简明易懂,较《尚书》伪孔传为清晰明白。书中驳正伪孔传旧注,多有精到见解。沈受学于朱熹,其书又经朱熹订定,然于《尚书》文句说解中,仍有不同于朱熹者。该书体例先说解文字,然后阐明大义;其文字浅显易懂者,乃径说经义。此书于宋人《尚书》说解中为最善,影响后世至为深远。自元仁宗时,此书与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胡安国《春秋传》等并立于学官,直至清末废除科举,习《尚书》者均用《书集传》。《尚书》文词古奥,向称难读,沈注是书,一一必求其解,难免有曲为说解者,又因此书说解与朱熹之说间有出入,故后世多有订误诘难之作,如张葆舒作《尚书蔡传订误》、黄景昌作《尚书蔡氏传正误》、程直方作《蔡传辨疑》、余苞舒作《读蔡传疑》、陈栎作《书传折衷》等,于此书多有驳正。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于是书改定者凡六十六条,清初编《书经传说会纂》,于是书亦多所考订厘正。是书元邹季友为作音释。《书集传》淳璠十年(1250)由吕遇龙始刊版于上饶郡学,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原本,题“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六卷《书传问答》一卷。”元至正十一年(1351)德星书堂刻本,内附邹季友音释,明正统十二年(1447)内府刻本,此外尚有元、明、清多种版本,详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十二卷,《或问》二卷。宋陈大猷撰。陈大猷,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南宋理宗年间进士,由从事郎历六部架阁。陈大猷所作《书集传》与《或问》,为《四库全书》录入者仅《或问》二卷,《书集传》未被录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陈大猷自序云:“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编(指《或问》二卷)。”《提要》称,“今《集传》已佚,存者惟此两卷。”大概《四库》所著录者,皆为清皇室内府藏书,仅有陈氏《或问》而缺其《书集传》,所以称《书集传》已佚。今《书集传》十二卷犹存完整之宋刻本,书后附有《或问》,与陈氏序中所言相合。本书首题陈大猷集传,前有纲领及书之始末,以及条例及进书上表录本,最后有“嘉熙二年(1238)三月日,从事郎前宣差充两浙路转运司准备,差遣臣陈大猷上表”等字样,知此书之宋刻本完成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本书博采众家之说,并参以己意,按照《尚书》经文的次序,先训释词义,然后概述大意。全书体例,基本上是模仿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本书在当时影响很大,然而《宋史·艺文志》却没有载入,只是叶氏《阁竹堂书目》和西亭王孙《万卷楼书目》加以著录。本书宋刻本中“匡”、“恒”、“贞”、“勖”、“”、“惇”等字皆为避宋朝各代皇帝讳而缺笔,其经文也与石经古本相同,可谓宋人版本之善者。

猜你喜欢

  • 河源纪略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纪昀撰。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乾隆进士。累迁侍读学士。坐事戍乌鲁木齐,寻释还。复授编修。官至协辨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达。纪昀贯通经史,旁通百家

  • 皱水轩词筌

    一卷。清贺裳(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贺裳字黄公,号白凤词人,江苏丹阳人。本书多考论唐宋之词及词之所尚,并无精辟之言。贺裳论词推许艳冶、险丽、含蓄,而同时又强调真情实境的感发作用。认为“词家须使读者

  • 易古文

    三卷。清李调元撰。调元字雨村,号墨庄,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官至潼商道。尝辑有《函海》一书,并著有诗集诗话等。此书凡三卷,据其自序云:“讲易之余,多集古本,互相考质,其有文字异同之处,随时笔

  • 同治圣德千字文

    一卷,清程寿保(其生平未详)编。是编为歌颂清同治帝平定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的“战功”而作,系拆散梁周兴嗣《千字文》重新编次而成的四言歌诗。起句曰“皇帝御吉,敬天爱民,朝野中外,率土来宾”,篇末以“效嚬寻字

  • 体独私钞

    四卷。清代黄百家撰。黄百家字主一,余姚(今属浙江)人,黄宗羲之子,曾在其父卒后,续成《宋元学案》,著有《内家拳法》、《句股矩测解法》、《幸跌草》等书。此书是作者参照其父黄宗羲的有关论述,并结合自己的见

  • 读易管窥

    五卷。清吴隆元撰。该编第一卷为考略,次列河图、洛书诸图。其河图旋毛、洛书坼甲二图说,“得之朱升《易经旁注》”,然而朱升乃明朝初年洪武时人,不是伏羲时人,不知从何说出“得之朱升《易经旁注》”况且旋毛、圻

  • 诗疑义释

    二卷。清胡文英(详见《诗经逢原》)撰。此编首有文英序云:“诗义疑窦极多,集注每云未详,文英究心数十载,详考诸家,略有所得,恐至遗忘,聊录数则而成此书”。今考是书,虽云详考诸家而实未详,亦无所尊,而己见

  • 灵棋经

    二卷。旧本或题汉东方朔撰,或谓淮南王刘安撰,《四库全书总目》云:撰者“其说纷纭不一,大抵皆术士依托之词。”《隋书·经籍志》子部五行类载有“《十二灵棋卜经》一卷”。《日本国见在书目》有“《八公灵棋卜经》

  • 衡斋算学遗书合刻

    《衡斋算学》七卷、《衡斋遗书》九卷。清汪莱(1768-1813)撰。汪莱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嘉庆年间以优贡生入史馆修《天文》《时宪》二志。官石埭县训导。精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历算,尤致力于国外数学

  • 说文解字翼征

    十四卷 朝鲜朴瑄寿(生卒年不详)撰。瑄寿字温卿,号温斋,潘南人。宪宗己酉进士,登李太王甲子文科,官工曹判书。是编汇辑商周吉金文字,依《说文》之序,一一加以解释,欲以商周古文匡正《说文》之失。然朴氏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