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音集韵

五音集韵

十五卷。金韩道昭撰。韩道昭字伯晖,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韩孝彦子。孝彦曾撰《四声篇海》。《五音集韵》成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一说成于韩道升写序的那一年,即金崇庆元年(1212年)。是书所收之字,大抵以《广韵》为蓝本,增入之字则以《集韵》为蓝本,适当考虑当时的实际语音修订而成,是改良韵书的代表作品。这部韵书正式开始并韵,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并为一百六十韵。这种归并虽然参照了《广韵》、《集韵》的“同用”例,但并不完全一致,如依《集韵》“通用”例,二百零六韵可并为一百零八韵,但本书仅并为一百六十韵。又如“文”“欣”《集韵》已注明“通用”,本书反而分为独用。这些不相一致之处,为语音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书的最大改革是在编排体例方面。《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每一韵下各小韵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五音集韵》则把各小韵按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其次序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晓匣影喻来日。这就等于为每个小韵标明了声类。同时,每一声类的字如果是分开合的,则开合分别排列,并注明等列。这种改革很明显是等韵图影响的结果。《四库全书提要》卷四二云:“世称以等韵颠倒字纽始于元熊忠《韵会举要》,是书以三十六母各分四等排比诸字之先后,已在其前。”《五音集韵》的改革,对后代韵书产生很大影响,其后的《古今韵会举要》、《韵略易通》、《五方元音》等皆沿用本书体例。是书释义之例仿效《集韵》,先注切语,后释字义。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刊小字本;明成化、正德、万历、崇祯刊本多种;清代未刊刻。

猜你喜欢

  • 百川书志

    二十卷。明高儒撰。高儒,字子醇,自号百川子,籍涿州(今河北涿县)。虽为武将,却素喜读书习文,亦好藏聚,与福建陈第(1541-1617)皆为名重一时的藏书大家,且在藏书质量上尤胜一筹。此目仿照宋晁公武《

  • 春秋纂言

    十二卷。总例一卷。元吴澄(详见《易纂言》)撰。此书仿陆淳《春秋纂例》之体例,采摭诸家之言,各附于经,而间以己意论断。首为《总例》七篇,其“天道”、“人纪”二例为吴氏所首创,其余“吉”、“凶”、“军”、

  • 草庐经略

    十二卷。明无名氏撰。此书原为曾冕士家抄本,不著撰人。清道光间伍崇曜氏据书中有“国初两淮郡县多为张士诚所据,高皇帝欲取之”云云,遂定撰者“殆胜国人矣”(《草庐经略·跋》)。考定其明人作,诚为有据。书名曰

  • 礼记王氏注

    二卷。魏王肃(详见《丧服经传注》)撰,清马国翰辑。其注《礼记》,《隋唐志》合并为三十卷,现在已经散失。马国翰根据孔氏《正义》、陆氏《释文》、杜氏《通典》及裴氏《史记集解》等书所引,辑录成二卷。考肃说《

  • 孝经通义

    一卷。清华玉淳(生卒年不详)撰。华玉淳,详见《禹贡约义》条。该书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该书认为《孝经》首尾通贯,不必分经与传。其间字句删削,遵从朱熹《孝经刊误》。简文错误,则遵从吴澄的考定。

  • 孝经正误

    一卷,附录一卷。明潘府(生卒年不详)撰。潘府,字孔修,号南山,上虞(今属浙江)人。成化末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晚年布衣蔬食,以发明经传为事。《明史·儒林传》有传。该书认为《孝经》都是孔子之语,不应强分经

  • 历代吟谱

    五卷。宋蔡传(1066-卒年不详)撰。蔡传字永翁,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此集上始于汉,下迄于唐,取历代诗人,分别简述其事迹,并常附以佳句。如书中记:“谢灵运文章之类与顾延之为江左第一,每有一篇

  • 琴溪集

    八卷。明陈寰(约1522年前后在世)撰。陈寰,字原大,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陈寰与桂萼为同年,官翰林时,力斥萼议大礼之非,坐是移南京,旋告归。著有《琴溪

  • 曹氏墨林

    二卷。清曹素功撰。曹素功,字圣臣。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岁贡生,善于制墨。曹氏所制墨品有紫玉光、天琛、苍龙珠、天瑞、豹囊、丛赏、青麟髓、千秋光、笔花、岱雪、寥天一、薇露、浣香玉、五珏文、露

  • 佳人

    绝代有色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簿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