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丧服辑略

仪礼丧服辑略

一册。附丧服今制表 一册。清华理撰。理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湖南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按:此书共分二册,第一册是《仪礼丧服辑略》,有自序,序中说到:“《丧服篇》以服为纲,以人为目,言礼服者往往遵用其式。吾乡丁秩臣先生尝谓余曰:‘古人之文、非不详尽、然颇费繙阅,不若以人为纲,书死者于前,而备列生者于后,某人应持某服,一览可知,子盍于暇日编次?乃取经传注疏,及先儒之说胪列成篇,凡五十余条,名曰《仪礼丧服辑略。陋之资,见闻有限,惟冀当代博雅之儒摘其纰缪而订正之。”第二册是《丧服今制表》,也有序,序中说到:“学者不可不知古,尤不可不知今,窃见我朝丧服之制,监元明而损益之。道光四年(1824),续纂《大清通礼》,复加厘正,固已粲然明备。远迈前王,不讲明而切究之,徒拘守先儒训诂,非为下不倍之义,爱遵新例,胪列成表,仍仿以人为纲服为目之意,书死者于前,而备列生者于后,区分九世,以清眉目,取易检寻而已。”按:《仪礼丧服辑略》末题“同治癸亥孟夏”,《丧服今制表》题“癸亥仲夏”,是两编在一年内成书,但《丧服今制表》序后,又有癸酉仲冬之跋,则相去已经十年。上册《仪礼丧服辑略》从国君之丧到为人后者之丧,都按照经传详细列举。只是缌麻章之贵臣贵妾,仍然主张敖继公等人之说,专属于士,殊不合。此贵臣就是斩衰章传之公卿大夫室老士。《通典》引马融说:“君为贵臣贵妾服,天子贵公,诸侯贵卿,大夫贵室老,贵妾谓姪娣”。详加阐述,是马氏对于贵臣贵妾解释得极其清楚,况且传之贵臣是对经之众臣而言,既然称贵臣,就必然有众臣。士之有臣无臣还有待论定,怎能有贵臣、众臣?以《杂记》君于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服问》公为卿大夫锡衰以居考之,似乎比缌麻要重。《檀弓》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这都是国君对于贵臣贵妾之丧。待遇之礼,敖氏等人,专属之士,只是为了申明天子诸侯于臣无服之论,这是只见秦汉之尊君,而不知三代之君臣一体。康成也迁就无服之说,就想属之大夫,自然不如马氏之得其宜,而且马氏决不是初创此说,也必然有相传之家法。《丧服辑略》后面附有《丧服杂说》,颇有为后代加重丧服辨护之意。但洪武改嫡子之斩衷为期,而加庶母之服至期,则实在不是太子所能堪,因此,有懿文之薨,而酿燕王之祸。制礼重在准情,长子自然应当与众子稍微有所不同。至今乡闾族大者,仍然大多把长房之举动当作准绳,这似乎应当厘正。是书又申明嫡母在,应当为生母服,以及辩驳伯叔父之妾应当称庶伯叔母,不可无服之说,也极有独到见解。下册是《丧服今制表》,从男子之丧到为人后者之丧,略仿《律例服制图》,而更加详细。附衰冠杖履之制,乾隆定兼祧,道光重修通礼更定者,都已经搜入。也见究心礼制,但间附按语以表张氏之见,历举《大清通礼》无明文者,谓姑阙之。大概其意也有待于议礼者之增补,用意可嘉。此书有同治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涌幢小品

    三十二卷。明朱国桢(1558-1632)撰。朱国桢字文宁,号平极,别号虬庵居士、平涵居士,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南)人。万历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因与魏忠贤相忤,休致还家,著有《皇明史概》、《大政记》、

  • 画壁遗稿

    一卷。清范承谟(1624-1676)撰。承谟,字觐公,号螺山,汉军镶黄旗(一作奉天辽阳)人。顺治八年(1651)更定八旗汉军考试之列,中试举人。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官至福建总督。耿精忠

  • 清嘉录

    十二卷。顾禄撰。顾禄,字铁卿,江苏吴(今江苏苏州)人。其书是取西晋陆机“吴趋行土风清且嘉”之句为名,以夸耀其乡里习俗。所记多吴中风土、习俗,与节令未必相涉。有道光庚寅(1830年)刻本,但流传甚少。

  • 毛诗草木疏校正

    二卷。清赵佑(1727-1800)撰。佑字启人,号鹿泉,浙江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工制举业及古文。著有《尚书质疑》二卷、《尚

  • 朱子文语纂编

    十四卷。末著编辑者名氏。此书取朱熹文集及《朱子语类》进行编纂,以类相从,不分门目,前后亦无序跋,可能为草创未完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有该书存目。

  • 苑洛集

    二十二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兵部尚书。曾因以疏论时政,多次被诬奏怨谤,逮系寺官,屡起屡罢。韩邦

  • 捧月楼绮语

    八卷。清袁通(生卒年不详,当为乾、嘉间人)撰。袁通字兰村,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之子。工填词,辑有《饮水词抄》,著有《捧月楼词》。袁枚以诗古文,雄踞一代,独生平未尝为词。袁通甚好填词,故以其余力,

  • 周官礼经注正误

    一卷。清张宗泰(1750-1832)撰。宗泰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今江苏江都)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历官天长、合肥二县教谕。有《文杏轩全集》。其事见《续

  • 三才图会

    一百零六卷。一名《三才图书》。明王圻(详见《续文献通考》)撰。本书汇辑诸书图谱共为一编。古代的一些著述,凡有关天文、地理和人物等,常常绘以图谱,让读者见之形貌,以资参考。但是因其散见于众书之中,甚不易

  • 古音附录

    一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专取古韵异读之字,详考其音义异同,征引颇富。然冗杂而无条理,盖是编乃慎在滇时凭记忆所及随手摘录者也,复见及牵引武断之说时或有之。有《函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