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佛国记

佛国记

一卷。法显撰。原书名《游历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平阳武阳(今山西)人。俗姓龚,早年出家为僧。为寻求佛典,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与慧景、道整等同道一起,从长安(今西安)往天竺(今印度)求经。向西经青海东部,越祁连山、过张掖,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帕米尔,一路跋山涉水,遍历天竺各地。最后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于义熙八年(公元412),从师子国出发,经海道,于义熙九年(公元413)秋,返抵青州长广郡界(今山东青岛崂山)。前后经历十四年,游历三十国。携回亲手抄写的六部约百万言的佛教梵本经典。此书为作者返国后记述其求佛行程之作。对所经历各国的山川景物,都有扼要的记载。并记述了五世纪初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交往情况。是关于中国海上交通史的最早的史料记载。书中亦记有很多佛事、佛迹,也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佛教发展的宝贵文献。书名下有“东晋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的题记。书末有晋义熙十二年(416)一位和尚的跋语。十九世纪,法、英等国曾先后出版过此书的译本。清人丁谦著有《佛国记地理考证》、日本人足立喜六亦著有《法显传考证》,对此书都进行过考证。此书版本较多。有《汉魏丛书》本、《唐宋丛书》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秘册汇函》本,佛藏本等。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

晋代竺法维(生卒年不详)撰。竺法维,很可能是晋代来华的一天竺沙门。所作《佛国记》一书,早已亡佚。《通典》卷一百九十三、《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水经注》卷一、《高僧传》卷二,均有引自《佛国记》一书之文。其《高僧传》卷二昙无忏传末曾载:“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法苑珠林》卷一百九十载:“自后康僧会、竺法维、佛图澄、鸠摩罗什接踵来仪,盛宣方等……。”上述记载足以证实,此书不是法显所作的《佛国记》。乃实属同名异书。因竺法维所作此书早已亡佚,故难以述列详情,只好片言以证,念有此书。现见版本有辑佚本。

猜你喜欢

  • 韩子迂评

    二十卷。元无名氏撰。原书序署“至元三年(1337年)秋七月庚午,结衔题奎章阁侍书学士。”旧本题明门无子评,门无子生卒年及生平不详,但显然在门无子前早有《韩子迂评》。序中称“今天下所急者,法度之废。所少

  • 南省公余录

    八卷。清梁章钜撰。梁章钜(1775-849),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署理两江总督。本书是他任礼部员外郎(道光元年至二年,即1821-1822)以后所作。按梁章钜的

  • 三吴杂志

    一卷。明潘之恒辑。潘之恒(?-1621)字景升,自署天都山史,歙县(今属安徽)人。明代文学家,嘉靖间官至中书舍人,撰有《叙曲》、《吴剧》、《曲派》,诗集《涉江集》。清《四库总目》存目,有震泽编,明蔡升

  • 小丁卯集

    二卷,附《梅花百咏》《茹荼百咏》。清许在璞撰。许在璞,生卒年不详,字玉仙,号冰壶老人,江苏常熟人,陆叙臣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许氏家刊本。书前有沈德潜所作序言及作者自序,还有顾

  • 蔀斋集

    十五卷。明林志(?-1427)撰。林志,字尚默,闽县(今福建闽侯)人。永乐十年(1412)以第二人及第,授编修。历修撰侍读右春坊谕德。他居官淡于荣进,以雅尚为朝士所称,诗也因此表现出淡雅的情怀。事迹具

  • 方言藻

    两卷。清李调元撰。李调元生平见“通诂”。是书辑录唐宋诗词中的方俗语词一百零八条,一一考释之。首列诗词内方俗语,次引经传子史等书考释之,间引《方言》为证。是一部专辑诗词方俗语的著作,对其后张相《诗词曲语

  • 好逑传

    四卷十八回。又名《侠义风月传》。题“名教中人编次”、“游方外客批评”。作者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应是清初时人。因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一回提到此书,夏敬渠乃康熙、乾隆年间人,可推知此书在夏著《野叟曝言

  • 百名家诗选

    八十九卷。清魏宪(生卒年不详)编。魏宪字惟度,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据杭世骏《榕城诗话》载魏宪著有《枕江栋集》今未见其本,盖已亡佚。魏宪因曹学佺有《十二代诗选》,收诗止于天启年间,故续成此集以补之。

  • 左通补释

    三十二卷。清梁履绳(1748-1793)撰。履绳字处素,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诗正孙,乾隆戊申(1788)举人。他汇辑各家对《左传》的解说而进行折衷,成书六种,命名为《左通》。其一为《补释》,其

  • 伊阙石刻图表

    二卷。清代关百益(生卒年不详)撰。《伊阙石刻图表》一书,是我国记载龙门石窟艺术之先声。该书分为上、下两卷。卷首附有伊阙著名石窟表,著名诸窟所占空间区域。然后,列举名称、位置并加以说明。图的部分,又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