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先圣大训

先圣大训

六卷。南宋杨简(1141-1125)撰。杨简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著作佐郎、兵部郎官、将作少监、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与袁燮、舒璘、沈焕、并称“甬上四先生”。著有《慈湖遗书》、《慈湖寺传》、《杨氏易传》等。此书搜辑《论语》、《孝经》、《诗经》、《易经》、《春秋》以外的孔子遗言,排比成五十五篇,而各为其作注解。钱时撰杨简《行状》,称其家食者十四载,筑室于德润湖之上,更名慈湖。始取先圣大训间见诸杂说中者,刊伪别诬,萃成六卷,而为其作注解,即指经书而言。他曾师事陆九渊,折服本心之学,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宇宙的变化过程,就是心的变化过程。心皆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事生于其中。人心本为善,皆可以成为尧舜。所以有恶是“意”的干扰。因人心本明,意动而昏。所以修养方法只能是“毋意”,即使心保持寂然不动的“明镜”状态。嘉定三年(1210),他面试对策,称舜曰:“道心明,心即道。”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孟子曰:“仁,人心也。”(《四库全书·先圣大训提要》)其立言宗旨,已开新会、余姚之学派。他实践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思想,利用注疏儒学经典发挥“心学”的观点。故所注此书,也是借以抒发“心学”,阐述自己的“心学”观点。如书中注认为,心本清明无滓,因为物有迁而动,故流入于恶,恶非清明性中的本有之物。今善心兴起,则其非本有之恶自然消止。因为以注来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所以不免时有牵附。但是自秦汉以来,百家诡激之谈,纬候怪诞之说,无一不依托孔子之言为重,庞杂无稽,鱼目混珠,加之学者爱博嗜奇,不能一一决择。此书却能削除伪妄,而取其精纯,刊落琐屑,而存其正大。其间字句异同,文义舛互,杨简皆能给予参订斟酌,归于一是。《四库全书总目》称“求洙泗之遗文者,固当以是为骊渊矣。”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四库全书》本及清嘉庆间刻本。

猜你喜欢

  • 圭斋集

    十五卷。《附录》一卷。元欧阳玄(1283-1357)撰。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浏阳(今属湖南)人。累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翰林学士承职等职。与修《经世大典》,总裁宋、辽、金史的修撰。凡朝廷高文

  • 顾氏遗书

    见《武陵山人遗书》。

  • 环游地球新录

    四卷。清李圭撰。李圭,江苏江宁县人,历任浙海关委员。光绪二年(1876)得东海关税务司德琼琳推荐,赴美国费城窦奇公会。该记首列李鸿章序,言自上海东行,经日本越大东洋,抵美国三藩市,又陆行万余里,至费里

  • 蘧庐草

    一卷。清黄钟(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黄钟,字宏音,号蘧庐。江苏如皋人,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康熙中诸生。本集为其门人邓士英所编。有文四十四篇。前列总目,然后仿《史记》自序和《汉书》叙传体例,每篇各有

  • 尚书日记

    十六卷。明王樵(详见《周易私录》)撰。此书不载《尚书》原文,仅按原书次第逐条诠释。其说解大抵以蔡沈《书集传》为宗,蔡《传》于《尚书》名物制度诠释未详者,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篇》所载,凡涉及当

  • 读庄小言

    一卷。明文德翼(详见《宋史存》)撰。明儒注解《庄子》者,多为博引他说以明己意。文德翼作《读庄小言》则不从某家之说,只就《庄子》诸篇,随笔记述自己的心得。这在研究《庄子》的诸家之中,也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 抚豫宣化录

    四卷。清田文镜撰。田文镜(1662-1733),为清汉军正黄旗人。相传曾为雍亲王(即世宗)藩邸庄头。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监生任福建长乐县丞,累迁至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曾任山西布

  •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

    三十三卷。元赵采撰。赵采字德亮,号隆斋,潼川(今四川三合)人。生平不详,其书作于暮年。前有赵采《自序》,称孔子殁后,论易者各据己见,泥象数者流于诡怪,说义理者沦于空寂。至宋邵雍,推明伏羲、文王之卦画,

  • 华泉集

    十四卷。明边贡(1476-1532)撰。边贡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给事中,升太常丞,出任卫先军,荆州知府,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因人弹劾其纵酒

  • 仪礼汇说

    十七卷。清焦以恕撰。以恕江苏金山县(今属上海)人,官至淮安府训导。书有叶承拜序及焦氏自跋。自跋称:“寂从诵阅之余,先为顺文诠释,一遵《义疏》,名曰《便读》。旋取诸儒之说,自《注疏》及《义疏》引用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