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类纂

六书类纂

九卷。清吴锦章(生卒年不详)撰。锦章兴山(今属湖北)人,尝为官于湖南。是书分类纂集说解,旨在为读者解决六书之惑。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五卷为原体篇、偏旁考、补逸、篆文类似考、建首之文,下编四卷为分析本字通假、正讹、杂说、附《字学寻源》。今摘原体篇要点于下:“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祇一物,事赅众物。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指事亦得象形,盖有事则有形。由形以见意,故指事之文或称象形者,象其意耳,实与专象形者不同。”“独体成文为指事,合体成文为会意。合体之字固有属指事者,不能隶之会意,则虽合两文三文而成字者,皆应归指事中。”“六书之兴以象形为最古,自书体屡更,全失本形,取许书分别其形,自可贯通其义。”“象形与指事各文多为部首,尤为形声会意诸法所自出。”“会意之文与指事易混,许君之例必两文三文各有实义,彼此参合者乃为会意,若一文有实义,一文无实义,及所配不成,但见其象者,则皆指事之字。”“转注一法,戴东原主互训之论,桂段宗之。朱氏骏声以引申为转注,自信突过前贤;信如其说,九千余字无引申之义者几何?考本书说解,转者运也,注者灌也,必主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形声之字皆合两文而成,转注之字或取其意以配声,或取其声以配形,彼此之意宛转灌注,而究有一未成形者合之,与‘江’、‘河’之例迥不相符。”“假借一法,以一字作数字之用,而所用者实无其字,所谓‘依声托事’者也。至本有其字而以他字代之,及音义相近互相替换,在此作某,在彼作某,是为通用,不得谓之假借。”这些说法,基本合于许书之意,端绪分明,有助于初学。是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猜你喜欢

  • 绝妙好词校录

    一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郑文焯生平事迹见《清真集校本》。文焯以南宋高词,尽于周密《绝妙好词》一编。惜传写多讹,元刻难见,因详加校订,分别摘录。词有刻本者,则择善而从之。又得《小瓶庐》刻

  • 经义杂记

    三十卷,《叙录》一卷。原名《经义杂识》。清臧琳(详见《郑氏六艺论》)撰《经义杂记》三十卷,臧庸(1767-1811)撰《叙录》一卷。此书取杂记汇编的形式,内容精深,见解独到,考证细致,颇受学界重视。清

  • 养蒙集

    十卷。元张伯淳(1242-1302)撰。伯淳字师道。崇德(今属浙江)人。宋末举童子科。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授杭州路教授,大德中拜翰林侍讲学士。著有《养蒙集》。此集又称《养蒙先生文集》。乃其子张

  • 握机经解

    一卷。清王撰。王字始旦,绛州(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此书根据《李卫公问对》,以《握机经》384字皆太公增衍之文,故采辑各家旧说,参以己见,为之集注。《四库提要》对此书评价不高,谓《问对》本阮逸伪撰

  • 絮春榭诗存

    一卷。清戴烜姒撰。戴烜姒,生卒年不详,字红贞,安徽新安人,江橘圃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季春石印本。书内有王仁堉、秦丰、贾景仁等九人所写题词。共存诗八十四首。

  • 徐太拙诗稿

    三卷。清徐振芳(1598-1657)撰。徐振芳为清代文学家。字太拙,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天启七年(1627)副榜,崇祯九年(1636)补遗才。崇祯末年,荐授后军都督府都事。明朝灭亡后,曾组织义

  • 字略正讹

    不分卷。清王茂松(其生平著述不详撰。王氏为贵州人。此乃为诸生编撰的正字体正字音之书。所收有:伍泽梁《六书大义》、许汉昭《字体诀》、《字典辨似》、《字体正讹》、《帖字》、《俗音正误》(一曰平误读仄,二曰

  • 说文谐声类编

    五卷。即《形声类编》。

  • 周易补注

    四十一卷。清末段复昌撰。段复昌字烰,衡阳人。此书欲广辑古注,补前人所未及。除古易注疏外,凡史汉及子书中有释《易》之处,全部收入,其份量较李鼎祚《周易集解》滋多。又所辑易注,以汉魏六朝诸儒之理数和易象为

  • 时事新论

    十二卷。英国李提摩太(详见《西铎》)撰。李提摩太曾于光绪十六七年间(1881-1882)主持《天津时报》之馆务,常撰文议政,持富民强国之说,其他报刊多转录之。1886年,他将五年间在《天津时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