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籀篇疏证

史籀篇疏证

一卷,叙录一卷。近代王国维撰。参见《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史籀篇》是见于著录的中国最早一部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首载《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对于以上说法,王氏《叙录》颇有特发之覆,主要见解有二:一、“史籀”非人名。籀之为言读也,其书首句当云“太史籀书”,太史籀书犹言太史读书,后人因取“史籀”二字名其篇。二、《史籀篇》作于周宣王时失之过早。以《说文》所收遗文观之,其体势大抵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甲骨彝器中所见殷周古文绝然不同。然与战国时秦之文字,如大良造鞅铜量、大良造鞅戟、相邦吕不韦戟、新郪阳陵二虎符及绛帖本诅楚文相类似。诅楚文文字多同小篆,与《说文》中籀文合若符节,故知籀文乃是周秦间西土通行之文字,秦之小篆实变其体,二者同出一系,血脉固相通也。王氏云:“《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间西土之文字也。至许书所出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其体与籀文篆文颇不相近,六国遗器亦然。壁中古文者,周秦间东土之文字也。然则《史籀》一书,殆出宗周文胜之后,春秋战国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而不行于东方诸国。”《疏证》则搜集《说文》中籀文,以近世地下所出殷周古文一一疏证之,颇为精审。是书有《广仓学宭丛书》本,《王忠悫公遗书》(第一集)本。

猜你喜欢

  • 西庵集

    九卷。明孙蕡(1338-1393)撰。孙,字仲衍,广东南海人。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今安徽泗县)主簿。召入为翰林院典籍。出为山东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释之,规为

  • 易象图说

    二卷。清吴脉鬯撰。吴脉鬯字灌先,蓬莱(今属山东)人。此书櫽括诸图,各为之说。以圆图象天,方图象地,因创为竖图象人,以配三才。又汇集了邵子、朱子咏易诸诗,附以吴脉鬯自己所作及沈时升诗。末尾附有八宫纳甲占

  • 草草草堂诗选

    二卷。《词稿》一卷。清黄纯嘏(1758-?)撰。黄纯嘏,原名鼎晋,一名晋,字锡之,号梦余,自号虹桥旧主人。祖籍安徽歙县,后迁江苏仪征。黄纯嘏天性闲雅,不乐仕进,父辈时家道中落,黄纯嘏奔走江汉间数十载,

  • 掌录

    ① 二卷。清陈祖范(详见《经咫》)撰。是书乃祖范札记考证事物立名的取义,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辑录前人诸书的文段,以备查寻阅读。全书多摘取收录众人的论述观点,不加评论,罗列堆积。后因其门生弟子互相转抄

  • 渔洋山人年谱

    一卷。清金荣编。金荣字林始,江苏吴县人。此谱系就惠栋《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注补本改编而成,采用谱表式,前有世系,表分纪年、时事、出处、诗文著述四项,但其内容不出原谱,又将士祯自撰正文与惠氏所作补注混而为

  • 旧拓米襄阳三帖

    一卷。不著刻者姓名。该帖所收皆米芾之行书。其一为自书诗《赠卢平叔》,其二为《庾子山春赋》,其三为《与董德忱手简》。此三帖同出自一人之手临摹所得。米氏书法深具晋风,虽然纵放跳荡,似乎不受约束,不守规则,

  • 仪象考成

    三十二卷。清戴进贤主编。有二十六人参加编纂工作。前两卷说明“玑衡抚辰仪”的性能与用法,后三十卷是星表。包括总纪恒星及恒星黄道经纬度表十三卷,恒星赤道经纬度十二卷,月五星相距恒星黄赤道经纬度表一卷,天汉

  • 西医略论

    三卷。英国合信(1816-1873)撰。合信又名霍布森、本杰明,英国伦敦会传教医师,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女婿。1839年来华,在澳门伦敦布道会任医师,1843年调任该会香港医院院长。1857年任上海

  • 左氏奇说

    一卷。汉彭汪撰,清马国翰辑。彭汪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经典释文叙录》云:“汝南彭汪字仲博,记先师奇说旧注。”又《春秋序正义》云:“中兴以后,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彭仲博、许惠卿、服虔、颍容

  • 汉上易集传

    十一卷。《卦图》三卷,《丛说》一卷。朱震(1072-1138)撰。朱震,字子发,两宋之际荆门军(今河北荆门)人。受业于上蔡先生谢良佐,为二程再传弟子,创汉上学派,学者称为汉上先生。经学深博,尤其精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