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吕衡州集

吕衡州集

十卷。唐吕温(772-811)撰。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学家。河中(山西永济)人。早年曾师事陆质、梁肃。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制举,授集贤殿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贞元二十年以侍御史出使吐蕃,永贞元年(805)还朝,进户部员外郎,转司封员外郎。后被贬为均州刺史,改道州刺史。元和五年(810)转衡州刺史。吕温工文,长于铭、赞。柳宗元说他“道大艺备”、“文章过人”(《祭吕衡州温文》)。刘禹锡称他“文苑振金声”(《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其著作多种。今存《吕和叔文集》等。此书原由刘禹锡编次。此本先为诗赋,后为杂文,已非禹锡编次之旧。又第六卷、七卷、志铭,已阙数篇。卷末有孱守居士作《跋》云:“甲子岁从钱氏借得前五卷。戊辰从郡中买得后三卷。俱宋本。第六、第七二卷均之阙如。因取英华、文粹照目写入,以俟得完本校定。”又云:“第二卷闻砧以下十五首,宋本所无,照陈解元棚本钞入。”孱守居士,为常熟冯舒之别号,是书盖为舒所重编。吕温学春秋于陆淳,学文章于梁肃,授受均颇有渊源。集中如《与族兄皋书》,深得六经之旨。《裴氏海昏集序》,论诗亦殊精邃。《古东周城铭》能明君臣之义,以纠左氏之失。其《思子台铭序》,谓“遇一物可以正训于世者,秉笔之士未尝阙焉。”其为文章之本可见。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猜你喜欢

  • 广英堂遗稿

    一卷。清包慎言(生卒年不详)撰。慎言字孟开,安徽泾县(今泾县)人,包世臣族子,道光乙未举人。曾跟包世臣学经,随包世荣学诗。除本书外,还著有《经义考义》、《春秋公羊传历谱》十一卷等。本书除了《与刘孟瞻论

  • 无锡志

    四卷。不著撰人姓氏。明《千顷堂书目》有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二十八卷,与四库馆藏本卷数不符,又《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1369)始改无锡州为县,认为是明志。缪荃孙认为是元志,他说卷数未核实及书名以州

  • 春秋说集解

    十二卷。清李道融撰。道融夏邑(今河南夏邑)人。该书辑录前人对《春秋》的有关解说,阐释《春秋》。有清咸丰甲寅(1854)强恕堂刊本。

  • 庸言录

    无卷数。清姚际恒(1647-约1827)撰。姚际恒字立方,号首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姚际恒一生喜读书,治学甚勤,曾从事《九经通论》的撰述,越十四年而成,敢于批评前人不敢怀疑的经书。著有《好古堂书目

  • 孙平叔年谱

    一卷。清孙慧惇、孙慧翼编。二人俱谱主之子。谱主孙尔准(1770-1832),字莱甫,号平叔,江苏无锡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编修,福建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皖、粤、闽等省巡抚,

  • 金石萃编补目

    三卷。清黄本骥撰。黄本骥(约1792-1861),字仲良,湖南长沙人。道光元年(1821)恩科举人,黔阳县教谕。著有《古志石华》等书。书名补目,盖为清吴荣光主编《筠清馆金石记》之草目,辑而成书。以王昶

  • 葭里集

    六卷。《葭里二集》六卷。《葭里三集》五卷。清周鐈(约1661年前后在世)撰。周鐈,字若柯,河北南和人,生卒年不详。顺治诸生,屡赴乡试不进,遂弃举业,专力于诗。著有《葭里集》。此集共六卷。二集六卷,三集

  • 四声切韵表补正

    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汪曰桢撰。曰桢(1813-1881)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官会稽县教谕,光绪七年(1881年)卒于官,年六十九。精史学、数

  • 湘乡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胡钧修,张承纂。胡钧,镇海人,曾任湘乡县知县。张承,善化(今长沙)人,举人。《湘乡县志》道光五年(1825)刻本,共十卷首一卷。首一卷为序、凡例等。分为:卷一,星野、图考、建置、沿革

  •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

    三百一十二卷。清张豫章等奉敕编。张豫章生卒年、籍贯、仕履均不详。康熙四十八年(1709)皇帝下令博采宋金元明代之诗“义尤著者”(《序》)辑成一书。即《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简称《四朝诗》)共三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