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人经说

周人经说

八卷。清王绍兰(1760-1835)撰。绍兰字南陔,一字畹馨,浙江萧山(今萧山县)人。乾隆癸丑进士,历官南屏知县、泉州知府、福建巡抚等职。少嗜学,究经史大义,以许慎、郑康成为宗,于《仪礼》、《说文》致力尤深。去官后,一意著述。除本书外,尚有:《王氏经说》六卷、《音略》一卷、《音略考证》一卷、《说文段注订补》十四卷、《驺氏春秋说》一卷、《小学字解》一卷、《汉书地理志校注》二卷、《列女传补注正讹》一卷、《管子地员篇注》四卷、《读书杂记》一卷、《许郑学庐存稿》九卷等。本书卷首载录《礼记经解》,从“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至“则深于《春秋》者也”一节,作叙并注其下说:“《经解》所言《诗》、《书》、《乐》、《易》、《礼》、《春秋》,凡六经,自《礼》亡《乐》缺,其经文不可得而见之矣。今所存者唯《易》、《书》、《诗》、《春秋》四经而已。此四经汉经师虽有注解,亦未必深合经旨。因博采周人所说者,得《易说》一卷、《书说》二卷、《诗说》四卷、《春秋说》一卷,凡八卷。既成无能为叙,谨以孔子此言弁其首。《书》曰地平天成称也,虽有作者吾不敢请矣”。本书原有八卷,潘祖荫刻入功顺堂丛书,已佚失《诗说》三卷、《春秋说》一卷。但古传记援引经书多属断章取义,于《诗》尤甚,并非周人所说都深合经旨,只是它胜于后儒臆测而已。书中作者时加按语。如“分北三苗”说,《说文》“”即分解,“”是别字,在部,“兆”在八部,判然两字,别是分解,因此许、郑都训“兆”为别,许氏且引《孝经》说别字为证,经文及郑注“分北”,本来都作“分兆”。后人多见“北”字,少见“兆”字,因此改“兆”为“北”。仲翔也只识“北”字,不识“兆”字,并且不知“兆”、“”各是一字,因此误以为郑训“北犹别”为违失可怪,但郑本来是作“兆”,不是作“北”字。又如《载驰》“高子之问孟子之答”,与《列女传》许穆夫人之说相互发明,认为孟子所说有卫女之志则可,且许以行中孝虑中圣,是能达变而行权,这本来就是高叟所不能识。以上二条都见解分明,高出一般。有潘氏功顺堂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六卷。补录 一卷。清黄丕烈撰。黄丕烈(1762-1825),字绍武,号荛圃,晚号复翁。他曾购置宋本百余种,故将藏书楼命名为“百宋一廛”,自号“佞宋主人”,又号求古居士,“士礼居”为其室号,江苏长洲(今

  • 古文辑选

    六卷。明冯从吾(约1603年前后在世)编。冯从吾,字仲好,陕西长安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元儒考略》。是编所录古文,自春秋、秦、汉以迄宋、元,仅百余篇,自谓皆至精者。然其主旨以近讲学者为主,并不单以文章

  • 孙子十家注

    十三卷。宋吉天保辑,清孙星衍、吴人骥校。吉天保字里不详。《孙子》一卷十三篇已有著录。《孙子》注本据《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诸家书目记载极多。然今传世宋以前注家寥寥。

  • 肃雍集

    一卷。元郑允端(1327-1356)撰。允端字正淑。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宋丞相清之五世孙女。元末张士诚居平江,允端家破,贫病悒悒而卒。此集为同郡施伯仁辑其遗稿而成。钱塘钱帷善,青城社寅为作前后序。明

  • 诗三家义集疏

    二十八卷。清王先谦(1842-1917)撰。该书收集三家遗说,很有独到见解。在序例中,王氏称《毛诗训沽》,有可取之处。如没有毛诗,则三家之说除见传记外,连其经文作何字都无法得知,《诗经》更无法成为完整

  • 南海集

    二卷。清王士祯(1634-1711)撰。王士祯生平详见《蚕尾集》(辞目)。是集凡二卷,为士祯奉使祭告南海来往途中所作。上卷所录由京师至广州之作,下卷所录则由广州至其家新城之诗。赵执信作《谈龙录》单摘取

  • 经话

    二卷。廖平撰。廖平(1852-1932)原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晚年号六译。四川井研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青年时就学于成都尊经书院,师事湘潭王闿运。清末今文经学家、思想家。廖

  • 冶古堂文集

    五卷。清吕履恒(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履恒字元素,号坦庵,新安(今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本集是履恒死后由淳安方婺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所选定,计收文一百九十二篇。

  • 续轩渠集

    十卷。元洪希文(1282-1366)撰。附录一卷,乃其父岩虎诗。岩虎字德章,号吾圃。甫田人。希文字汝质,号去华。岩虎诗集名《轩渠集》,因而希文集以续名。《轩渠集》亡佚,故摭其遗诗附于卷末。其七世族孙绍

  • 春秋道统

    二卷。不著撰人。卷首有乾道八年(1172)晋江傅伯成序,称为刘绚所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载刘绚《春秋传》十二卷,“所解明正简切”,而此本只钞撮《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国语》及略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