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官新义

周官新义

十六卷。附《考工解》二卷。北宋王安石(1021-1068)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亦称临川先生、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好读书,擢进士第一。议论高奇,果于自用,善以辩博圆其说。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风豪气纵横。仁宗时上《言事书》,主张变法。时深得神宗信赖,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兴青苗、农田水利、均输、保田、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法,史称“熙宁变法”。屡遭阻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潜钻经学,著书立说,誉为“通儒”。生平著作颇多,除著《周官新义》外,还有《诗经新义》、《尚书新义》、《易解》、《论语解》、《孟子解》、《字说》、《临川集拾遗》、《王临川集》等多部。《周官新义》是王安石为变法而对《周礼》所作新解之书,原著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录自《永乐大典》。宋晁公武《读书志》载,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周礼》、《尚书》、《诗经》,皆本王安石经说。王安石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重注三经,不用先儒传注,多以己意解经,时称《三经新义》,颁之学官。书成后遭反变法派如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程颐、苏轼、苏辙、晁说之、胡安国、胡宏等攻击,甚至谴责王安石及《周官新义》导致北宋灭亡。《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王安石鉴于“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斥,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信《周礼》为可行”,颇为中肯。《周礼新义》训诂多违六书之义,难免割裂经义,牵强附会。其训诂字义,颇为穿凿,但总体以经诠义,发挥经义,仍不失为儒者之言。如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皆有发明。对后世研究《周礼》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宋王昭禹《周礼详解》、王与之《周礼订义》以及林之奇、陈友仁注《周礼》多据其说。清《钦定周官义疏》,亦不废用。其《考工记解》据晁公武《读书志》记载,非王安石之作,乃郑宗颜辑王安石《字说》所补。《中华儒学通典》认为“《考工记解》在内容上多与《字说》相类似文字,而其题款亦一直为王安石,即使真为郑宗颜所辑,则所辑内容亦必为王安石所撰无疑”,颇有道理。版本有河南刻经苑本,明万历刊本、墨海金壶本、粤雅堂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猜你喜欢

  • 燕间录

    见《河汾燕间录》。

  • 清流摘镜

    六卷。明吴岳辑。吴岳号大樗山人,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清流摘镜》专记东林党人被难事迹,卷一为党祸根源,卷二为党祸发端,卷三为特旨处分,卷四为特疏纠弹,卷五为守正诸臣,卷六为建祠诸臣。是书著于崇祯元年(

  • 纫兰室诗钞

    三卷。《鲽砚庐诗钞》二卷。《联吟集》一卷。清严永华撰。严永华,生卒年不详,字少兰,浙江桐乡人,云南顺宁知府严廷珏之次女,严澂华之妹。安徽巡抚归安沈秉成之继妻。清代画家、诗人。诗作颇多,尤工山水画,曾随

  • 宫谱汇录

    二卷。清汪汲(生平生事迹见《宋乐类编》条)撰。汪氏平生好搜集古书,每有辑录考订,谈泰常为之作序。其所著凡十余种,合称《古愚丛书》。此书汇录宫谱,凡上、下两卷。卷首为宫调总论,论述南北曲宫调分配十二月令

  • 懿安事略

    一卷。明末清初人贺宿撰。贺宿,字天士,江苏丹阳人,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懿安事略》记顺治十七年(1660)时,贺宿至京师,遇明时太监王永寿,问及懿安张皇后事,王永寿将李自成入京后张皇后自缢,任贵妃盛装

  • 周易旧疏考正

    一卷。清刘毓崧撰。刘毓崧字伯山,一字松崖,仪征人。古人注书,一般并采两家以上之说,这样就不免有前后相互矛盾之处。唐孔颍达的《周易正义》亦不例外。故作者摭取《周易正义》中前后抵牾者共十八则进行了疏证,其

  • 尚书涉传

    四卷。清戴祖启撰。本书卷首有朱珪的序,书后有其门弟子的跋。书名为“涉传”,是取《史记》涉《尚书》以教之意。此书专门注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仍缺《益稷》、《顾命》、《康王之诰》三篇。所采多马融、郑玄、

  • 周易质

    八卷清邓蘖撰。邓蘖字伯兼,号果庵。桂东人。作者在此书“略例附识”中说:“易备隐显之义。不知其隐,则显者亦常不能尽通。于百姓日用,犹嫌不足,况君子之道乎?全书纲领,具于斯矣。”故此书大旨以切于人事为主,

  • 宣恩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张金澜修,蔡景星、张金圻纂。张金澜,浙江平湖人,监生,官宣恩知县。蔡景星,湖北蕲州人,举人,官训导。张金圻,金澜三弟。乾隆四十四年(1779)县令贾思谟撰志稿一卷,蔡景星等据此为底本

  • 书经大统凡例

    一卷。清廖平撰。此书取用札记体的形式,对《尚书》中的数十条疑义逐条进行辨析,是光绪丙午(1906年)在青神汉阳国粹精舍讲学时的讲稿。本书多附会经文,又引西方的一些学术名词,颇多怪异之论,但仍以今文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