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通解

周易通解

三卷。释义一卷。清卞斌(1778-1850)撰。卞斌,字叔均,号雅堂。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曾官至光禄寺少卿。乞归后主讲紫阳书院。一生著作颇丰。除此书外,有《尚书集解》三十卷、《论语经说》二卷、《小笺》二十卷、《乐经补说》二卷、《说文笺正》十六卷、合叙例二十卷、《七经古文考》一卷、《声律》二卷、《集古文字略》五卷等。此书前有自序及梁章钜序。其自序说:“汉儒孟氏卦气六日七分为《易》中之一事,最为近古,其义今不传。若京房飞伏,郑氏爻表,不足以明《易》理。荀爽二五升降之说徒长奸雄,殆无所取。虞翻三爻消息颇精《易旨》,惜其他说尚多沾滞”。则知他于汉儒《易》说有舍有取。又梁序云:“其所述《周易通解》,大要以经训经,错而综之,引而伸之,旁而通之,务达乎义而止。”因此,《续修四库提要》称“其易解颇简洁,无支辞蔓语,无空泛之谈。”是一部具有相当深度的易学著作。但书中有时直抒己见,不拘前人之说,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释义》共短论十六篇,多为自造新义。如于《易》之三义之外以变通、会通、旁通为三通;于先后天八卦位图之上又加月相、节气、寒暑、五行等。此书成于道光十八年(1838),有道光刊本、咸丰吴兴刘冰干《嘉业堂丛书》本。

六卷。清杨以迥撰。杨以迥,金匮人。余皆不详。全书分上经之上、上经之下,下经之上、下经之下,共四卷。图说亦上下二卷。作者认为《周易》中每卦每爻,都有本象,自具义理。解易者不应遗漏。还以为自古以来解易者不下数百家,但为世所重者只数家而已。故本书于这数家易说中择要节取,后附自己的理解。图说部分自以为与文王周公之意旨相合。但观其注释,则多承袭古者陈言,实无精彩之义。有自刻本。

猜你喜欢

  • 阴符经疏

    见袁淑真《阴符经集解》。

  • 周易傅氏注

    一卷。辑佚书,傅氏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傅氏大致为齐梁间人,生平事迹未详。《隋书·经籍志》载,傅氏撰有《周易》十三卷。《唐书·艺文志》载有傅氏《易》注十四卷,《启蒙翼传》亦云十四卷

  • 奚囊手镜

    十三卷。明杨循吉(详见《苏州府纂修识异》条)撰。杨循吉好收藏异书,闻有秘本,必欲购成缮写。此书荟粹各家类书,颇称博赡。但卷帙浩繁,又不分门目,显得茫无体例。刘凤、王世贞曾分得其书稿,后逐渐散佚。《明史

  • 天苏阁丛刊

    二集,十五种。民国徐新六(1890-1938)辑。徐新六字振飞,浙江杭州人,曾留学英法。后入兴业银行任总经理,兼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图书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乘机由香港飞重庆,为日机截击身亡。该丛

  • 增修复古编

    四卷。旧本题吴均撰,自署其字为仲平,但其爵里、时代均不可考。此书的凡例说“注释用黄氏《韵会》(即宋末元初黄公绍的《古今韵会》)”,但书中分部全从周德清《中原音韵》,可知此书作者当为元以后之人。此人认为

  • 谐声部分篇

    一册。不著撰人名氏。其中有王念孙、许瀚校语多处。详核是书,乃是丁履恒《形声类篇》的稿本。与大亭山馆刊本《形声类篇》相较,是书仅有前四卷:卷一形声部分篇,卷二形声通合篇,卷三论入声分部,卷四形声余论;没

  • 毛诗草木疏校正

    二卷。清赵佑(1727-1800)撰。佑字启人,号鹿泉,浙江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工制举业及古文。著有《尚书质疑》二卷、《尚

  • 铜梁山人诗集

    二十五卷。清王汝壁(?-1806)撰。王汝壁,字镇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铜梁(今四川铜梁)人。中进士后分吏部学习,曾任员外郎、礼部郎中,吏部郎中,直隶顺德府知府,保定府知府等职。乾隆五十五

  • 蒿庵类稿

    三十二卷。《续稿》三卷。清冯煦(1843-1927)撰。冯煦,字梦华,号蒿庵,晚年自称蒿隐公,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光绪进士,授编修,官至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任安徽巡抚间,上书清廷请用尊主庇民

  • 春秋四家五传平文

    四十一卷。见《春秋五传平文》。